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美媒:中國智庫“井噴” 國際聲譽和影響力不足

  • 發佈時間:2015-09-30 14:20:44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美國《福布斯》9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智庫“大躍進” 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智庫“大躍進”。政府、大學和非政府機構都在趨之若鶩地增加和成立新智庫。為響應政府建設50至100個“特色鮮明”的高端智庫號召,現有智庫都在迅速推出改革和重建計劃,而新智庫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這種“智庫熱”源於中國領導人對本國缺乏有國際影響的智庫的擔憂。儘管中國有2500多家所謂的“智庫”,但僅有426家躋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公佈的)《2013年全球智庫發展報告》,僅有6家排名世界前100位。隨著國內外環境迅速變化,中國的智庫發現越來越難以滿足決策者與日俱增的需求。

  中國缺乏享有國際聲譽和影響力的智庫,可歸咎於上世紀50年代引進的蘇式智庫管理體系。在這些智庫中,研究人員除向政府提供有關政策事務的建議外,與其他部門的工作人員並無區別。從業務角度來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這些智庫的政策研究和論述開始擺脫正統意識形態指示,轉向更偏重實證的中立分析。從組織架構來看,它們大多為政府編制,資金和管理仍受控于政府。此類智庫可通過“內參”和專家諮詢等渠道對決策過程發揮特殊影響力,但其作用受限于開展政府指定的研究項目,以及利用研究成果傳播和支撐政府採取的政策措施。但這不僅使中國智庫遭遇公信力問題,還縮小了其政策建議範疇。

  與政府智庫不同,中國的大學智庫擁有更多的研究和建言自主權,但中國大多數大學本身亦為“官辦”。此外,強調“純學術”等因素不僅削弱大學智庫政策建議的可行性,也在限制了與溝通決策者的渠道和機會。在這種背景下,領導人對智庫報告的批示就幾乎成為衡量其表現的最重要尺規,並導致獨立智庫幾乎沒有發展的空間。如今,僅有5%的中國智庫被認為是民間主辦。

  儘管如此,中國並不缺乏“德藝雙馨”且獲得國際認可的智庫學者。對中國政府而言,與其著重向智庫系統投入更多資金並提倡建立新智庫,還不如消除機制性和系統性障礙、促進獨立性和多元化,以激勵學者和智庫改善政策研究品質並使其聲音在國際舞臺上得到嚴肅對待。(作者黃嚴中,王會聰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