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評論:堅決救市關乎經濟大格局

  • 發佈時間:2015-07-09 19:26:2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旗幟鮮明的出手救市,是為了穩增長、保民生,確保實體經濟不出現難以預料的風險,更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機會和條件。

  為了應對證券市場的大幅震蕩,有關部門的維穩舉措已經持續數天,效果還有待觀察,但是經驗正在積累。昨天,證監會又在加碼救市力度,出臺政策限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高管人員等減持股份;央行則表示,將繼續通過多種渠道支援證金公司維護股票市場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這輪股市短期內罕見的深度回調,不僅淪陷了散戶,也深套了機構,救市的聲音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反對救市的聲音也頗有代表性,比如認為目前沒有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所以不需要救,更把暫緩IPO的舉措視為反市場的招數,這些觀點若純理論探討倒也有可取之處,但放到當下緊迫的現實中多少顯得幼稚。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並不成熟,無論是機構的投機傾向,還是散戶的風險意識,抑或市場的監管水準,都有值得改進之處,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活該承受股市暴跌甚至崩盤的懲罰。尤其是市場並不總是完美的,它也存在失靈的情況,這次暴跌中出現的恐慌情緒,非理性的殺跌多次出現千股跌停的局面,絕不是市場的自然調整所致。

  對這種情況,政府出手干預失靈的市場義不容辭。年輕的中國證券市場相比歐美的成熟市場,當然需要學習對方的長處,但放任不管顯然不是後者的長處。2008年,面對國會議員爭議是否需要出手拯救金融危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説:“金融危機或許最開始是從金融市場崩盤開始,但很快便會蔓延到信貸市場,引發信貸凍結。如果本週我們不能迅速行動,那麼下週一,美國就不再存在現代經濟了。”

  中國金融機構資金是否受到連鎖強平的威脅,相關報道早已有之,不是要等到銀行受牽連流動性告急才算陷入困境。近幾天,中國香港股市以及海外中概股的暴跌,還有國際大宗商品期貨的下挫,以及人民幣的貶值壓力,都已經出現風險加劇的端倪。危機一旦發生,再行救急,恐怕為時已晚,或者事倍功半。

  多少市場人士不是憂慮救市太早,而是感慨救市偏晚。當前一些原本重磅的救市舉措,沒能起到預期中的作用,也表明事態緊急,還需要加碼的組合拳才能力挽狂瀾。正因如此,中國當前應該旗幟鮮明地出手救市,鼓舞市場所有的參與者的士氣,告訴他們:別慌,有國家做後盾,一切都會好起來。

  所謂救市,其核心並非救助深套其中的投資者,也不是恢復快牛的特徵,而是要恢復公眾對經濟增長的信心,斬斷風險蔓延的傳導路徑,維護我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成熟的資本市場、穩定的金融秩序,這是確保我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基石。

  正因如此,中國旗幟鮮明的出手救市,是為了穩增長、保民生,確保實體經濟不出現難以預料的風險,更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機會和條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