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人民要論: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6-02 08:13:3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對我國邁向更高級發展階段的明確宣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對於我們進一步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明確提出新常態。他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7月29日,他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11月9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演講中,集中闡述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三大特點,指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12月9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詳盡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並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一重要論斷將新常態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3月30日,在同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時,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對新常態下實現經濟新發展、新突破提出了明確要求。他強調,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這是我們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科學判斷和重大決策。習近平同志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用“九看”的思想方法全面分析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一是從消費需求看,二是從投資需求看,三是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四是從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看,五是從生産要素相對優勢看,六是從市場競爭特點看,七是從資源環境約束看, 八是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九是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只有立足於這“九看”,才能更準確、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到,新常態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高度概括,是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規律性認識,是制定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既要深化理解、統一認識,又要堅持發展、主動作為,努力做到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認識和判斷上來,不斷增強調結構、轉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大趨勢。經濟發展新常態之所以“新”,不僅在於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若干新的特徵,而且包含新的戰略方針、新的制度條件,包含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

  新的戰略方針,突出體現為以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為了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不應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國內生産總值。必須明確,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講GDP,而是要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必須準確把握這種發展條件和發展要求的變化,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我國邁上更高級發展階段必須越過的坎。因此,組織經濟活動,既要看發展,又要看基礎;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既要注重GDP增長,更要注重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提高。

  新的制度條件,突出體現為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在新常態下,要實現新發展、新突破,制勝法寶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牽引是經濟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市場與政府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分工配合、協調共進。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標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市場、政府兩個方面的作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通過法治予以切實保障,才能更好地保障新常態下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新的思想方法,突出體現為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深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是新常態下必須掌握的方法論。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中國共産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比如,經濟下行壓力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問題,等等。只有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有效破解前進中的難題,發展才能打開新的空間。正是針對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戰略舉措,比如提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提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建設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等等。

  新的工作理念,突出體現為不為壓力所動的戰略定力。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敢作為、勇擔當;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這些要求在新常態下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習近平同志突出強調的是敢於擔當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攻堅克難的力量,以及“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的責任意識。面對新常態下的經濟減速,一些人患上“換擋焦慮症”,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要沉住氣、有調控定力,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面對經濟結構調整中最為突出的化解産能過剩問題,他強調,再難也得幹,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打好這場攻堅戰,向歷史和人民交代。在新常態下,既要增強攻堅克難的勇氣,也要保持強大戰略定力;既要有憂患意識,也要有歷史耐心。只要一步一個腳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就會在新常態下把握新機遇、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發展。

  三

  顯而易見,在這些新的戰略方針、新的制度條件、新的思想方法和新的工作理念引領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呈現新的狀態,展現許多新的亮點。主要表現在:第一,深化改革帶來新變化,釋放了市場活力,營造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第二,服務業蓬勃發展,隨著産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我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的趨勢更加明顯;第三,經濟運作品質有所提升, 2014年全員勞動生産率比上年提高7%,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8%,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第四,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帶來新的增長點,與網際網路有關的新業態持續高速擴張,“網際網路+”已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第五,引進來、走出去成效明顯,“一帶一路”等戰略穩步實施,利用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並駕齊驅”;第六,基於國民高儲蓄和長期積累的國家凈資産,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很大,迴旋餘地比較大,宏觀調控“工具箱”裏的工具還比較多。總之,我國經濟“換擋不失勢”,完全有條件、有可能實現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産業邁向中高端的“雙中高”目標。

  正確理解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清醒認識到,新常態開拓了通往新繁榮的康莊大道,創造了新的戰略機遇,提供了新飛躍的要素、條件、方法和環境。但機遇要變成現實,還有待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積極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切實完成轉方式、調結構的歷史任務。因此,既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保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戰略轉折的平常心;更要下大決心、大氣力引領新常態,面對新挑戰去奪取新的更大勝利。

  還需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某種新的穩態,更不是説我國目前的現狀便是新常態。如果把現狀認作新常態,新常態就變成對現狀的消極默認,從而失去其蘊含的進取精神。目前的狀態只是新常態的一個起始點,它正引領我國經濟進入一種綜合動態優化過程:某些特徵正在生成、發展、壯大,另一些特徵則在弱化、改變或者消失。簡言之,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一個有著確定願景、隨實踐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有專家認為,新常態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指的是多重因素變化的綜合優化過程。它指向的是中高速增長、品質效益提高、生態效應改善、可持續性增強的良性組合,指向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個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此外,新常態是黨中央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若干階段性特徵所作出的新的理論概括,有確定的理論內涵和明確的實踐要求,對這一概念不能泛化和濫用,更不能在其他領域其他問題上隨意貼標簽。必須科學理解其內涵,精準界定其外延,切實領會其精神實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