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科研經費既要“堵暗道”也要“修明渠”

  • 發佈時間:2014-10-15 07: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裴珍珍  責任編輯:王斌

  科研經費的“跑冒滴漏”與有效監管機制缺席、科研人員“精神缺鈣”有關,也緣于現有經費申報審核制度不完善。要既堵“暗道”又修“明渠”,改變科研經費“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的現狀,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開的專家評審制度

  近日,中紀委監察部官網發佈科技部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曝出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事實,將“科研腐敗”這一問題再次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讓人唏噓不已的是,曝光名單中大都是國內相關學科的領軍人物。公眾對此事件除了痛恨,更多的是難以名狀的惋惜。當事者為其貪婪付出了沉痛代價,但國家科研事業的損失卻已難以彌補。科研腐敗近年來屢見不鮮,前車之鑒為何不能引以為戒?在當前反腐風暴下,科研反腐又該從何處著手才能防微杜漸?

  與任何腐敗高發領域一樣,科研經費的“跑冒滴漏”與有效監管機制缺席、科研人員“精神缺鈣”有關,對此必須明確予以制止。但必須看到,一些科研經費出現使用違規,也與現有經費申報審核制度不完善有關。不少科研人員“吐槽”:“過去發愁如何申請到課題,如今科研經費充裕了,卻要發愁如何使用。”

  比如,購買儀器設備的錢不能用於出差調研,想參加一個會議,如果經費中沒有列入,就不能參加。通俗地説,就是“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買醋的錢不能用於打醬油”。以農業科研為例,課題的完成週期一般為3年至5年,也就是説,在申報課題時必須對科研經費未來3年至5年的使用有一個明細。但具體執行中,情況可能發生變化。打個比方,現在需要買兩瓶醋,但由於申報課題時計劃買一瓶醋,打一瓶醬油,這樣,多購買一瓶醋的錢就沒有了來源,而打醬油的錢卻要如數退回。這導致科研經費比較充足的今天,卻出現局部經費緊張情況。也讓本身壓力較大的科研人員,還要分出很多時間精力,去考慮經費如何合理調配管理,影響了科研效率。

  又如,按照國家規定,課題經費按年劃撥,每一年沒有用完的經費需要收回,並影響到下一年的撥款額。因此每到年末,有些科研人員“突擊報銷”,通過各種渠道找發票成為普遍現象。

  再如,科研經費應首先支付科研人員的勞動報酬,但在使用中並未得到充分體現。國家哲學社科基金的單項項目經費達數十萬元,但勞務支出比例嚴控在20%以下且不能支付給專家本人。事實上,很多項目的經費支出雖少,但為此付出的時間成本和腦力勞動卻沒法計算。為了獲得“人力資本補償”,科研人員經常絞盡腦汁,尋找各種變通的方法將課題經費“套現”。

  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持續大幅增長。截至2013年底,我國的科研經費已經位列世界第二,這些投入支撐了我國科技事業的長足發展。但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科協相關報告顯示,從全國來説,資金用於項目本身的比例僅佔40%。科技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資金使用違規違紀現象屢禁不止。

  科技界、學術界和教育界肩負科研創新、學術傳承、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等重要功能,一旦腐敗氾濫,污染的不僅僅是江河,更會溯及“水源”。從這個意義上説,科研反腐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當前,在加強反腐建設的同時,必須抓緊對科技體制動“大手術”,既堵“暗道”又修“明渠”,改變科研經費“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的現狀,建立科研投入基金制度,引入公正、公平、公開的專家評審制度,激發更多科研人員的熱情和創造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