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洋醫院”會是“鯰魚”嗎?

  • 發佈時間:2014-09-22 08:34:0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李紅梅  責任編輯:王斌

  

  

圖①:禾新醫院的獨立輸液區。

  日前,國家衛計委、商務部下發《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事實上,自2010年以來,外資已在我國設立兩家獨資醫院。“洋醫院”究竟什麼樣?會不會改變我國醫療服務市場的格局?相關政策又應如何完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我國第一家外資獨資醫院——上海禾新醫院,並採訪了有關專家。

  “洋醫院”什麼樣?

  服務高端人群,掛號費一般在100元以上,生個孩子也許要10萬元

  用“高大上”形容“洋醫院”並不為過。

  “高”——“洋醫院”服務高端人群,價格高。以掛號費為例,一般在100元以上,視出診醫師技術水準而定,差距較大。“洋醫院”的掛號費還包括一些基本診療、檢查費用,這一點與公立醫院的掛號費有所不同。“在農村鄉鎮衛生院生娃200元就夠了,到了外資獨資醫院,也許就要10萬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姚嵐舉例説。

  “大”——“洋醫院”內部裝修大氣,按照星級酒店標準設置,有些“洋醫院”還帶有超市、餐廳等場所。

  上海禾新醫院位於上海徐匯區一個工業園區內。路過醫院的人們,普遍會認為這是一棟商業建築而不是一所醫院,因為這裡沒有擁擠的人群,一樓是星巴克咖啡店、便利店、藥店及幾家速食餐廳,中午時分,不少白領慕名前來品嘗台灣小吃。

  走進禾新醫院一層,可以看到一個小藝術館,館裏有雕塑、油畫等,以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為主。據説,這個小藝術館在附近街區非常有名,經常有中小學生組團來參觀。樓裏還有健康會所,所有設施按五星級酒店配置。會所讓客戶休閒保健,儘量減少生病;而一旦客戶生病時,立刻能享受到專屬、私密、優質的醫療服務。走進五層,只見會所會員正圍坐在醫生旁邊聽健康講座,喝著醫院免費提供的咖啡、茶等飲料。

  “上”——“洋醫院”技術水準往往比較尖端、上檔次。姚嵐認為,與國內公立醫院不同,洋醫院必然要走專業化、尖端化的路線,這樣才能有生存空間。比如辦專科醫院,引入國外該領域的尖端技術,滿足一些患者的需求。

  “外資獨資醫院整體技術水準較高,這是其顯著特點。”國務院國家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劉國恩説。據記者了解,很多合資醫院在國內的盈利模式,幾乎都是靠某方面的技術:專科類的靠國際頂尖的專科技術;綜合類的靠拳頭産品,即一兩個有先進技術和服務的科室等。

  會不會帶來“鯰魚效應”?

  可能會吸引原本在公立醫院就診的高端人群,但不會對普通百姓的就醫産生大的影響

  “‘洋醫院’在管理和服務理念上與國內公立醫院有較大差異”,劉國恩説,國內公立醫院不管是掛號、檢查等都比較低效,而敢於進入中國的外資醫院受過該國較為充分的競爭,更加突出人性化管理、服務模式。

  “國內公立醫院病人太多,醫生太忙,往往只顧診療,缺乏對病人的幫助、心理上的安慰等,導致一些患者意見較大,醫患關係也比較緊張。”劉國恩説。

  在禾新醫院生孩子的劉群夫婦,向記者講述了他們在“洋醫院”的體驗。起初,劉群夫婦在一家三甲公立醫院特需門診建檔,然而懷孕2個多月時,醫生告知胎兒有一項指標達到正常範圍的最高值,很可能腦殘,但要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確診,這樣一來就會錯過治療時機。劉群準備換醫院,去看了另一家三甲公立醫院、兩家合資醫院,都不太滿意。最後,在朋友介紹下到了禾新醫院。

  對比之下,劉群覺得公立醫院的服務確實較差,孕婦必須到不同樓層去排隊做檢查,有人在樓道抽煙,有人不停插隊。而在禾新醫院,每次都是預約時間,看病的人很少,各個區域間相對獨立。“主治醫師就像一個老伯伯,總是耐心講解,隨時接受電話諮詢,每次溝通長達半小時以上。每次檢查都有人陪著,能讓你在休息室坐著做完的檢查,一般不讓你跑,即使需要你去做的檢查也都是一站式解決,不會在各樓層間跑來跑去。”劉群説,雖然禾新不是醫保定點醫院,6萬元費用自掏,但想起自己在國外的生活經歷,劉群感慨禾新的性價比還是很高。

  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副校長、衛生管理專家陳志興説:“‘洋醫院’服務到位,患者看病不用折騰,環境也好,不必擠來擠去。”

  從患者體驗來説,有些科室更講究管理和服務,比如兒科。“洋醫院”迎合了人們的此類需求,在兒科市場上更是獨領風騷。在上海,很多家庭看兒科會選擇去和睦家醫院和禾新醫院。

  從2012年6月開業到去年底,僅僅一年半時間,上海禾新醫院就實現了收支平衡,比行業平均時間縮短了兩三年。禾新醫院院長張煥禎認為,“秘訣”主要是“人性化的服務和專業的醫院管理”。

  劉國恩認為,“洋醫院”憑著優質的服務和管理把原本在公立醫院就診的高端人群吸引過來,攪動了國內醫療市場的格局。同時,還騰出空間給普通百姓,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公立醫院看病難的局面。

  但姚嵐認為,“洋醫院”的這種“鯰魚效應”可能較為有限。從全國看,非公立醫院所佔市場份額不足20%,“洋醫院”面對的高端市場只是20%中的一部分。因此,允許設立“洋醫院”,不會對普通百姓的就醫産生大的影響,公立醫院仍將是未來大多數人看病的主要場所。

  大部分外資獨資醫院都是面向外籍、境外在中國大陸的工作人員人士,以及國內部分高收入人群,他們享有各類優渥的商業保險,有能力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

  相關政策如何完善?

  最大的困難是本土人才短缺,納入醫保、土地使用等問題也影響“洋醫院”發展

  允許在7省市設立“洋醫院”的政策出爐後,“洋醫院”是不是很容易就能在國內紮根?已在大陸醫療服務業深耕13年的張煥禎認為,“洋醫院”來了之後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需要完善相關政策。

  “最大的困難是本土人才短缺”,張煥禎以禾新醫院為例説,從台灣來的醫師收入高於該院的大陸醫師,為了減少人員開支成本,繞開境外醫師職稱評定的關卡,人才需要本土化。“而大陸的醫師實際上是單位人,不能自由流動,影響了境外醫院的用人。”張煥禎説。

  記者翻看門診出診安排,除了2/3的台灣、境外醫師外,剩餘的本土醫師不是退休的就是剛畢業的,仍是民營醫院普遍的“一老一少”格局。張煥禎説,能請到退休的大陸醫師已經很不錯了。很多公立醫院將退休醫師也納入管理,大多采用返聘的做法,很少將他們放出去。

  劉國恩最關注的也是人才問題。他認為,“洋醫院”短期內可以從境外引進人才,但長遠看仍需培養本土人才。時下,中國的醫務市場尚未形成,須推開醫師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等。

  此外,能否納入醫保、土地使用等問題,也會影響“洋醫院”的發展。

  “外資來獨資辦醫院,需要適應環境。因此,估計來的國家不會太多。我國台灣地區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完善,也比較了解大陸的模式,他們有經驗、有人才到大陸來辦獨資醫院,香港地區次之。”姚嵐説。

  延伸閱讀

  醫療業的開放之路

  2000年,《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為70%,並由當時的衛生部審批;

  2010年,國辦《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提出“對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在我國境內設立獨資醫療機構進行試點”;

  2013年,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逐步擴大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

  2014年8月27日,衛計委和商務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的通知》,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等7省市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由於準入門檻較高、審批手續較多,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兩家外資獨資醫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