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民間資本暢通絲綢之路
- 發佈時間:2014-09-22 08:30:5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 呂建中
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發揮公共民間外交作用,絲綢之路將會越來越通暢,也將為沿線各國人民帶來更大福祉
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創新的合作模式。那麼,都有哪些創新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結合中國國際商會的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思路入手。
以文化為先導。這是實現“民心相通”的關鍵所在。基於歷史和傳統,絲路沿線各國人民都期盼復興絲路文明,因而國際文化交流的需求不但十分廣闊,也更為現實與迫切。
以經濟為核心。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是一條國家之間彼此開放交往的通道,涉及約4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30億人,東邊牽著繁榮的亞太經濟圈,西邊係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部夾著落後的中亞經濟凹陷帶,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是互利共贏之路,而國際項目的有效對接有助於區域內跨國經濟聯動、貿易暢通。今年5月,中國國際商會推動了西安大唐西市的“五絲工程”(網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博覽園、絲綢之路風情街、絲綢之路博覽會和絲綢之路學術教育基金)與世界國際商會簽約,利用世界國際商會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萬計的會員單位資源,打造“五絲工程”,促進絲路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和商旅合作。
以政府為主導。貿易暢通的最大困難在於如何解決通關便捷化、服務網路化和規則通用化,而這些都需要以政府力量為主導促進政策溝通,進而為實現道路聯通和貨幣流通做好協調。
以企業為主體。絲綢之路是一座經濟文化交融的橋梁,今天,我們弘揚絲路精神共建絲路經濟帶,離不開國有和民營企業。我們不僅要調動國內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還要利用世界國際商會平臺帶動全球有影響力的企業共同參與。
以市場為平臺。絲路建設依賴於構建一個公平、高效、便捷的國際化市場平臺。目前,中國國際商會已經與上百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通過打造“網上絲綢之路”,集合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公共資訊服務平臺和國際文化交流平臺的綜合優勢,打破了海陸空的界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供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金融與貿易、跨境支付和人民幣結算、諮詢等便利服務,建設更高效、便捷的經貿大通道,吸引世界各國更多的關注和參與。
我相信,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發揮公共民間外交作用,絲綢之路將會越來越通暢,也將為沿線各國人民帶來更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