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來自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的櫻桃,從靠泊洋山保稅港區碼頭到查驗後放行,最快需要多久? 答案是:6個小時。
6小時的通關速度,是海關、國檢等部門“先進區、後報關報檢”“十檢十放”等一系列制度創新的結果。這些舉措使保稅區進出境時間較全關水準分別減少78.5%和31.7%。
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制度創新始終是關鍵詞。
四年多來,上海自貿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已成為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和功能載體。這裡是制度供給的“孵化器”,100多項制度創新從這裡起步,在全市、全國複製推廣。
四年多來,自貿區的各項制度創新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實現了浦東新區四分之三以上的生産總值、50%的工業總産值、60%的財稅收入、70%的社會消費和外貿進出口、80%的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總部聚集、90%的外資投資,有力支撐了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制度創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如今,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不少進口化粧品已能“當季”出現在上海各大商場的貨架上了。“在浦東口岸,從備案申請到産品入境僅需半個月,這放在幾年前是絕不可能的。”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財務部部長陳端明告訴記者,這一切得益於首次進口非特殊用途化粧品備案試點改革。
2016年4月,上海自貿區率先啟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116項改革任務成效明顯,降低了準入門檻,釋放了市場活力。以進口非特殊用途化粧品備案試點改革為例,截至今年3月,浦東市場監管局共發放備案系統用戶名184個,有1000件符合要求的首次進口非特殊用途化粧品完成備案,415件備案産品完成進口通關手續,正式上市銷售。
上海自貿區是走在改革最前沿的“試驗田”,在先行先試的基礎上,今年國務院批准將116項證照分離的改革事項在全國複製推廣,同時進一步交給上海和浦東10個領域、47項改革任務,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圍繞貿易便利化、商事準入,制度創新是始終不變的著眼點。開辦企業跑出了“自貿區速度”———在名稱庫選名的當場辦結,企業變更事項當場辦結,需要核名的兩天辦結;貿易通關跑出了“自貿區速度”———95%的海運貨物實現兩天內入關,95%的空運貨物實現12小時內入關,到2020年的“標準”將是以小時計;項目開工跑出了“自貿區速度”———分方案出讓的投資項目,24個自然日拿到施工許可證,不帶方案出讓的投資項目,80個自然日拿到施工許可證……
制度創新助推科創中心建設
作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家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蛋白質科學上海設施是個“香餑餑”———國內外近200家單位、1.3萬多人次科學家已前來“光顧”,開展了2000多項重大前沿創新課題研究。作為趕超者的張江大科學設施集群,築好“巢穴”,引“鳳”前來,形成了衝擊前沿技術的創新生態氛圍。
浦東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自貿區與科創中心聯動是一大抓手。在規劃面積達94平方公里的張江科學城,一幅全新的發展藍圖徐徐鋪展:上海光源二期,軟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這些“家門口”的科學設施集群,更強烈地激發出科學家投身基礎科研前沿的熱情。
無論是張江科學城的巨大變化,還是整個自貿區科創力量的崛起,背後都有制度創新的有力支撐。“創新藥物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是一項突破性制度創新,張江把生物醫藥的行業痛點變成了“疏點”,讓“藥谷人”背著書包進來就能搞新藥研發,無需建廠也能擁有自己品牌的上市新藥。
為了讓自貿區科技創業企業儘快駛入發展“快車道”,2016年10月,張江管委會啟動了張江跨國企業聯合孵化平臺。創辦于2016年的耀靈科技至今還不足兩歲,創業之初就拿到了3M等大公司的訂單,創始人林芝清有著滿滿的獲得感。她説,這一切都得益於孵化平臺的對接機制,讓科創建設煥發新生機。
就在不久前,浦東推出人才發展“35條”,以自貿區制度創新為主動力,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此次推出的8項人才制度,在居留和出入境、就業創業、引進落戶和分類評價等方面,優化準入標準、審批機制和服務體系,想方設法更好引才。
制度創新成就經濟轉型發展
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試點自2014年啟動後,率先建立了一門式公共服務平臺。最近,這個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功能又“擴容”了。今年1月,市商務委和保稅區管理局共同牽頭完成對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合規性整改場所的評估驗收。別看這個小小的制度創新,它對於激發經濟的持續動力大有裨益———2018年,保稅區域預計將完成平行進口汽車備案5000輛,同比增長67%。
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上海自貿區始終聚焦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後監管等領域,進一步激發市場創新活力和經濟轉型發展動力。浦東實行的“集中註冊、一址多照”登記改革,降低了初創企業的成本,而先行先試的簡易登出登記制度,又方便了企業“閃退”。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立企業5.2萬戶,四年來新設企業數是前20年同一區域企業數的1.4倍。新設外資企業9400多戶,佔比從自貿區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2017年,自貿區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7%,佔上海同期外貿總值的42%。
更多的制度創新正在“萌芽”。金橋管委會推進的“金橋自貿片區綜合資訊服務平臺”試點項目將於2018年完成驗收,通過管理模式創新,將幫助區內企業突破保稅維修、生産和離岸貿易等業務瓶頸,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面向未來,上海自貿區還有更多潛力等待“挖掘”。在建設融開放、創新于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風險壓力測試區、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治理能力的先行區,服務“一帶一路”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上,這個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為主題的“上海故事”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