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央行開展200億元逆回購 每日操作常態化促利率平穩

  • 發佈時間:2016-05-09 11:46:22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中國網財經5月9日訊 人民銀行於今日開展2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25%。由於今日沒有逆回購到期,央行當日在公開市場實現凈投放資金200億元。自今年2月央行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以來,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性進一步降低。

  央行上週五發佈《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以來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穩定在2.25%的水準。通過連續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釋放央行利率信號,穩定市場預期,貨幣市場7天期回購利率圍繞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小幅波動,走勢平穩,價格型調控得到進一步增強。

  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單列專欄,詳細解讀關於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

  專欄: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

  公開市場操作是各國央行實施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操作頻率較高。目前美聯儲、日本央行等均每日開展公開市場操作;歐央行每週定期開展公開市場主要再融資操作,同時不定期開展微調操作;澳大利亞央行、瑞典央行等則每日多次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國際上,貨幣當局根據形勢變化和調控需要對公開市場操作的頻率進行適當調整是常見做法。以往中國人民銀行在每週二、四定期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裏,在外匯大量流入導致流動性總體偏多的情況下,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回籠流動性,以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鬆緊適度和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隨著國際收支逐步趨於均衡,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格局從總體偏多向供求大體平衡轉變,在某些時段還存在一定的流動性缺口,央行需要適時適度投放流動性,以滿足銀行體系隨著貨幣信貸擴張自然增長的流動性需求。同時,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和貨幣政策更加注重價格型調控,需要培育合適的市場基準利率指標,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又使得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和市場利率變化的因素更加複雜,這些都要求央行進一步提高流動性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連續穩定釋放政策信號,合理引導市場預期,以更好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基於上述考慮,近年來人民銀行不斷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2013 年初,推出了“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主要在公開市場常規操作間歇期若市場出現波動時相機使用,同時抓緊研究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頻率的制度安排。2016年春節前,受現金大量投放、外匯階段性流出等因素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波動加大,貨幣市場利率面臨一定上行壓力,人民銀行開始嘗試每日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及時緩解市場資金供求壓力,收到了較好效果。在此基礎上,人民銀行宣佈從2016 年2 月18 日起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根據貨幣政策調控需要,原則上每個工作日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自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建立以來,市場運作更為平穩,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性進一步降低,存款類機構隔夜和7 天期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波幅下降了50%左右。

  總的來看,建立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是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現實選擇。一方面,該機制有利於提高央行流動性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從制度上保障央行能夠及時應對多種因素可能對流動性造成的衝擊,保持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促進貨幣市場平穩運作;另一方面,該機制也有利於強化央行的利率信號,進一步提高政策傳導效率。央行利率信號如“投湖之石”,若湖面震蕩,投石起的漣漪很容易被湮沒,傳導可能是散亂的;若湖面平靜,投石激起的漣漪就會非常清晰,傳導效果會更加明顯。公開市場每日操作機制的建立在促進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平穩的同時,對於培育央行政策利率體系,提高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公開市場每日操作常態化機制的建立,既為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市場環境,也對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金融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金融創新快速涌現的背景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等市場主要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既要做好長期流動性安排,也要充分關注短期因素變化,並主動發揮貨幣政策傳導橋梁和市場“穩定器”的作用,共同維護貨幣市場平穩運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