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貧困戶阿支子:精準扶貧“扶”我走向好日子

  • 發佈時間:2016-03-03 14:34:54  來源:中央電視臺  作者:何川  責任編輯:王斌

  四川西南,大涼山下,洶湧的大渡河貼山而過。群山間,受了幾十年窮的彝族阿媽阿支子,幾年前種下了他們一家人的希望:300多棵核桃樹。明年,他們將會收穫一生中的第一個十萬元。

  這裡是大涼山深處的片馬彝族鄉,鄉里通公路以前,很多老人從未走出過大山一步,鄉政府駐地也顯得遙不可及。44歲的阿支子就住在這個鄉最偏遠的然莫村裏,這個村以前的小地名叫老林頭,也就是深山老林的意思。

  “剛結婚時,村裏沒有路,家裏喂頭豬殺了還要背一半出去買,在山路上要走兩三個小時。”44歲的阿支子説:“我們這裡的豬養不大,最多二百斤,好的人家養一兩頭,差一點的連年豬都殺不起。殺的豬自己吃一點,其他就背到鄉里賣了換鹽巴,這也是家裏唯一的經濟收入。”

  阿支子和老公阿木鐵匠成家時,家裏的主食是玉米麵,精細的給人吃,糟糠留給牲畜吃,即便這樣省著,年底還會青黃不接,斷頓兒。

  想過好日子,期盼好政策。每年的兩會,阿支子都格外關注,尤其是關於扶貧方面的議題和政策。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瞄準扶貧對象,進行重點施策。阿支子聽到的這一切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村頭的新房子。

  

村頭的新房子。

  在精準扶貧的精神指導和政策幫扶下,如今,村裏的變化一天比一天明顯:通往然莫村的水泥路竣工了;飲用水是從30多公里外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引來的;蓄水池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修房國家給補助,修好了外面裝飾,國家還給補助,住進去了,國家還送基本的四樣傢具。

  阿支子夫婦在大山種了半輩子玉米、馬鈴薯,從未想過他們的收入能過萬元,更不會想到,這大山裏也能種出“金疙瘩”。

  片馬鄉建成了連片的核桃種植基地,扶貧工作“輸血”也“造血”。果苗國家給,還有退耕還林的補貼。阿支子和丈夫一口氣種了300多棵核桃樹,“以前也想種,可是沒水種不活,沒技術種不好,沒路背出去賣太麻煩。”阿支子説,“現在政府給錢種,水和路也通了,肯定要種啊。”

  片馬彝族鄉鄉長丁明安介紹説,“2015年,全鄉核桃産量是150萬斤,全鄉靠種核桃收入了1000多萬元,每人平均收入光靠這個就增長了2000多元。”

  雖然去年阿支子家的核桃還沒有大面積挂果,可是他們一家人已經開始算賬了:明年300多棵核桃都全面挂果了,産量有6000多斤,每斤就算賣6塊錢,毛收入30多萬,除去前幾年的投入成本,至少也有10萬塊的純收入進賬。

  

阿支子彝族新寨公路通了,發展核桃産業生活越來越好了。

  

阿支子:彝族新寨公路通了,發展核桃産業生活越來越好了。

  “兒子在成都打工,不包吃每天才170元,去掉花銷,剩的不多啊。”阿支子覺得這還比不上他們老兩口在家門口掙得多呢。

  告別了貧困,阿支子臉上常挂著笑容。住進了新房,吃上了米飯,添置了更多的家電,尤其憧憬的是那300多棵核桃樹,將會給她帶來穩定、長期的收入,“收穫”好日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