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校科研成果 如何“造血”地方經濟

  • 發佈時間:2016-03-02 01:30: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我們和溫氏集團打造了享譽全國的校企協同創新模式,促使他們成為國內最大和深交所市值最大的畜牧企業。”

  “我們與粵東地區的巨輪股份十多年深度合作,使其成長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行業龍頭和國內首家上市的輪胎模具開發製造企業。”

  ……

  3月1日,教育部召開的“廣東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佈會上,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科研成果為地方經濟“造血”的模式引起了廣泛關注。

  5個“捆綁”助力企業騰飛

  對於高校科研成果如何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問題,華南農業大學校長陳曉陽一開場就介紹了他們和廣東溫氏集團協同創新的案例。

  由7戶農民集資8000元錢起步的溫氏集團,現在已經發展為中國第一大畜牧業集團,在這個過程中,華南農業大學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和溫氏集團合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合作早期就以1200萬入股廣東溫氏集團,佔股6.67%,去年分紅超過1個億。”解密協同創新合作模式,陳曉陽把它歸結于五個“捆綁”。

  “第一個捆綁是責任捆綁,實現風險共擔。不能和企業簡簡單單地簽個協議、挂個牌子就不管了。雙方必須捆綁在一起,共同擔當風險。曾經有一年企業的效益不是很好,我們就沒要分紅;第二個捆綁是權利捆綁,實現校企共管。我們的很多老師都是集團的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溫氏集團的效益好不好跟他們在那裏工作得好不好有很大關係;第三個捆綁是利益捆綁,實現利益分享。我們很早就入股溫氏集團了,是真金白銀地進行利益捆綁;第四個捆綁是人才捆綁,實現人才共用。溫氏的一部分技術骨幹是我們學校的老師,雙方共同開展科研工作;第五個捆綁是聲譽捆綁,實現共榮共損。”

  在廣東溫氏集團研究院院長吳珍芳看來,溫氏今天的成績得益於與華南農業大學的融合,包括事、人和財的融合。

  瞄準産業需求 提升引領能力

  在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陳新看來,高校的科研要瞄準産業需求,切實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廣東工業大學是地道‘廣東仔’,生命線就是融入廣東發展,我們的專業設置都是奔著這個去的”。陳新説。

  廣東工業大學與粵東地區的巨輪股份經過10多年的深度合作,使其成長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行業龍頭和國內首家上市的輪胎模具開發製造企業。

  楊煜俊,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巨輪股份公司科技特派員。他的經歷見證了10多年來,校企雙方從一個2萬元的橫向項目合作,到如今一年超千萬元的重大科技合作。

  廣東工業大學與巨輪股份聯合開發的硫化機産品、輪胎模具高速高精度並行加工技術等多個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在企業得到應用,獲得多項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省級科技重大獎項。提起雙方的産學研合作,巨輪股份公司董事長吳潮忠評價道:“巨輪的發展離不開廣工大。”

  陳新告訴記者:“産學研合作不能滿足於‘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完成一項合作只留下一個産品,那是‘打工式’的産學研。只有按平臺、聯盟和國際合作等長久協同方式開展,才能真正形成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企業也才能通過産學研結合,獲得‘造血’功能、提升創新能力,並引導按照市場的需求向前跨進。這些平臺、聯盟不能夠只挂‘虛牌’,要有實實在在的、好的運作機制做保障。”

  近幾年,廣東工業大學與地方政府、産業界搭建了廣州國家IC基地、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佛山數控裝備研究院、河源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多個重大協同創新平臺,利用當地政府近4億啟動資金,吸引社會投資約13億,孵化企業百餘家,服務企業千余家。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工業大學有500多名企業科技特派員長期活躍在企業一線開展技術創新服務,服務廣東企業已超過5000家,解決企業技術難題上萬個,有力支撐了廣東企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

  産學研新模式實現雙方共贏

  一方面是高校科研成果為企業發展“造血”,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壯大也“反哺”了高校的發展。

  陳曉陽告訴記者,他們和溫氏集團的合作非常愉快,達到了互利共贏的效果。特別是從2006年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以來,在原有動科學院開展合作的基礎上,資訊學院、獸醫學院、經管學院等加入合作,更是將雙方的合作效應發揮到極致。華南農業大學與溫氏的合作,推動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四個一”工程,即一個教授團隊,聯一家企業,興一個産業,富一方農民。溫氏集團同樣給華農的老師、研究團隊不少支援,溫氏集團研究院每年立項的研究經費超過1億元,“這些錢都花在了圍繞産業的研究上。”

  另一方面,華南農業大學與溫氏的合作,既創造了一個校企合作的良好平臺,讓學校的科研項目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産力,還給學校的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溫氏班的設立,促使學生學有所用,畢業後可直接上崗就業,免去了企業再培訓的麻煩。

  陳新也認為,這種校企合作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學校的發展。讓學校的學科建設、科研方向更好地瞄準産業需求。“如果我們還是在圍墻內玩自己的,不知道廣東需要什麼、如何轉型,我們就會被歷史和潮流所拋棄。”

  ——延伸閱讀——

  高校成推進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廣東省教育廳新聞發言人王創介紹,據統計,各參建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的研究院、企業研發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産學研基地、技術轉移機構等平臺近500個,其中在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佛山等地市合作共建了近30個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技術改造、合作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創業投資等方式,服務企業超過2000家,成為集聚創新資源的新載體、推進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為推動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如廣東工業大學參與建設的佛山數控裝備研究院瞄準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需求,圍繞機器人、精密裝備、3D列印等智慧製造領域,進行關鍵技術與産品研發和企業服務,已培育孵化60多個高端創業項目,吸引社會投資資金超3億元,註冊實體38家,研發創新産品超過60項,申請專利近400件(其中,發明專利超300件),服務地方企業超500家,已實現技術服務收入超億元。

  2015年參建高校在科研平臺和科研成果上再次獲得重要突破。在教育部首批11個國際聯合實驗室中,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各獲批3個;暨南大學201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數居全國第7,重點項目立項數居全國第14;華南農業大學獲批14個省部級科研平臺,6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獲得批復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達4850萬元。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獎勵10項,佔全省的83%;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47項,佔全省的29.4%。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