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繼續優化、系統風險可控 信託業以速度換結構
- 發佈時間:2015-02-02 07: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創新業務對業績的支撐短期內很難見效。信託業要習慣於這種中低速甚至是低速增長,增速太快不利於業務結構的調整
信託業務功能“三分天下”的形成,是信託業適應理財市場需求結構變化、主動謀求轉型的結果
通過並購、重組、法律追索等不同方式,對信託風險項目進行市場化處置,能夠提升信託業的主動管理能力
喜憂參半的信託業迎來了2014年的成績單。1月30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佈了2014年四季度末信託公司主要業務數據。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信託業信託資産規模為13.98萬億元,同比增長28.14%,環比增長7.95%,環比增速較三季度末(3.77%)有所回升。信託公司經營業績增幅有較大回落,但總體增長平穩。
“青黃不接”的尷尬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信託業實現經營收入954.95億元,同比增長14.69%,但較2013年末30.42%的同比增速回落了15.7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增幅也回落了15.86個百分點,每人平均利潤首次出現負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經濟增長放緩、無風險利率逐漸下行等,導致信託的市場需求發生變化。這需要信託公司對業務結構進行調整,協調在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的投入,由融資驅動向投資驅動轉型。
中國銀監會去年發佈的《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99號文),也明確提出了債權型信託直接融資工具、設立直接投資專業子公司、並購業務等轉型方向。
但轉型並不能一蹴而就。“舊增長方式的萎縮速度與新增長方式的培育速度之間有‘時間落差’。”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説,如何加快轉型進程,是信託業未來發展的核心挑戰。
“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今年還會繼續,信託公司業務收入持續增長面臨考驗。”某信託公司研發部負責人表示。
西南財經大學信託與理財研究所所長翟立宏也認為,創新業務對於業績的支撐短期內很難見效。“信託業要習慣於這種中低速甚至是低速增長,增速太快不利於業務結構的調整。”
轉型效應正顯現
好在信託業也不是白忙活,信託業務功能實現了“三分天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融資類信託佔比繼續下降,為33.65%;投資類信託佔比為33.70%,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為32.65%,均在穩步提升。其中,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首次突破30%。
“信託業務功能‘三分天下’的形成,是信託業適應理財市場需求結構變化、主動謀求轉型的結果。”周小明説,信託業在降低融資信託業務的同時,加大了具有浮動收益特徵的權益性産品的開發。
上述信託公司人士表示,作為投資類信託重要組成部分的證券投資信託增長明顯,也帶動了投資類信託佔比的上升。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資金信託對證券市場的投資規模為1.84萬億元,佔比達14.18%,較2013年末佔比增加了3.83個百分點。
據了解,以事務管理驅動的服務信託業務,如土地流轉信託、消費信託、年金信託、養老信託、公益信託等也在推進,信託功能越來越多元化。
從資金信託的客戶結構看,“單一大客戶驅動的單一資金信託+合格投資者驅動的集合資金信託+銀行理財客戶驅動的銀信合作單一資金信託”構成“三足鼎立”的佈局繼續呈現。集合資金信託有了明顯提升,並首次突破30%,截至2014年末為30.70%。“長期以來,信託業招致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主動管理能力不足。在信託資産規模增速下滑的同時,集合資金信託比例卻加速提升,表明信託業適應市場變化,加快提升主動管理能力,轉型效應明顯。”周小明表示。
構築“防線”禦風險
2014年,信託業個案風險事件有所增加,但整體風險可控。這不僅得益於信託産品之間風險隔離的制度安排、信託業資本實力的增厚和風險處置能力的增強,更得益於整個行業穩定機制的建立。
2014年,中信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增加了註冊資本,以增強抵禦風險的硬實力。增資潮今年仍在繼續,四川信託等在增資之列。2014年四季度末信託公司主要業務數據,也顯示出信託業固有資本實力的增厚。截至2014年末,信託業實收資本為1386.52億元,同比增長24.18%。
“2014年,更多信託風險事件開始採用市場化的風險處置方式,並且效果良好,這反映了信託業風險處置能力的提升。”周小明説,通過並購、重組、法律追索等不同方式,對信託風險項目進行市場化處置,能夠提升信託業的主動管理能力,推進行業成熟。
而2014年底以信託業保障基金及其管理公司成立為標誌的行業穩定機制的建立,更將信託業的風險控制機制從公司層面提升到了行業層面,從而防範了信託業的系統性風險。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有369筆信託項目存在風險隱患,涉及資金781億元,佔比0.56%,相比2014年二季度末917億元的風險項目金額和0.73%的佔比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