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佘穎)“我們剛剛微調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預計中國經濟將在2021年或者2022年,邁過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門檻。”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李稻葵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的堅定信心。巧的是,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也表示:“我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情況會比去年好很多。”
不利因素都在可控範圍,“相信中國經濟穩得住”
對2019年的中國經濟,李稻葵和林毅夫都做出了樂觀判斷。
“要實現2021年達到高收入國家的目標,前提是中國經濟能夠保持穩定增速。”李稻葵認為這不算太難,“我相信中國經濟穩得住。”
李稻葵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於我國超高的國民儲蓄率。根據他的計算,我國的國民儲蓄率約為37%,在全球居於高位。有了儲蓄就有了資金,可用於化解産能過剩、治理環境等等。
李稻葵還看好中國經濟中尚未釋放的增長新動能。商務部數據顯示,消費已經連續五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6.2%,比上年提高18.6個百分點。李稻葵認為,在我國還有一大批在尚未邁入中等收入群體的人群,比如説快遞小哥、家政服務人員,以及在農村的農民,他們也有消費力。
快遞小哥的招工廣告月薪都是8000元氣,而最近一份招工報告顯示,月嫂的月薪已經高達25000元。李稻葵認為,只要有適當的配套改革措施,例如落戶、社保等等,就能夠激發這部分人群敢買房、敢消費,形成新的增長點。同時,綠色發展本身也是投資,會形成新的增長點,還有産業升級,也讓企業附加值增加了。
這些,都讓李稻葵對中國經濟信心不改。
林毅夫也看好今年的經濟走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貨幣政策鬆緊適度,有效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三去’取得階段性成果,今年會轉向降成本、補短板,《政府工作報告》也給出了減稅降費的多項措施,預計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同時,提出以簡審批優服務便利投資興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他相信,只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在防範風險過程中穩增長,防止緊縮效應疊加放大,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到6.5%可以保證。
中國的宏觀調控機制對發達國家同樣有借鑒意義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中國宏觀經濟的學者,李稻葵希望把中國發展經濟的成功經驗傳遞給更多人。
“中國現在是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源和發動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佔1/3。在品質的改善上,中國經濟的貢獻也是最大的。”李稻葵舉例説,中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世界很多國家都受益。例如我們的光伏行業去産能,讓全球光伏産業的定價更加合理,價格回升,引導全球光伏産業價值回歸,助力減碳作用,“因為以前光伏太便宜,大家隨便用,而製造光伏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對減碳反倒是不利的。”
他也坦承中國的轉型之路並不容易。“中國體量大、國土面積大,有過轉型成功經驗的南韓、日本、新加坡,面積可能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省,海外對中國巨人轉型的擔憂有一定道理。”李稻葵説,“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就是中國和新加坡、日本等國家的政治制度不一樣,經濟體制也不一樣。”
中國正在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給了中國經濟更大的騰挪空間,更高效的調整力度。
“像美國在裏根時期放鬆了對航空航太的管制,企業一擁而上,後來經過了幾十年的調整,最近才有起色,實現了部分合併重組。而我們的煤炭、鋼鐵等行業去産能,只用了3、4年時間就初戰告捷,盲目增長的態勢已經得到控制,在國外,可能需要十幾年。”李稻葵認為,中國宏觀調控的機制不僅對發展中國家有借鑒意義,對於發達國家同樣有借鑒意義。
説著話,李稻葵拿出了自己的新名片,“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這個研究院的英文名稱是他精心考慮過的,英文縮寫就是“ACEPT”,近似英文中的“接受”。李稻葵認為,當前中國在國際上面臨的一些誤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他國家不了解中國,沒有接受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功經驗。他希望通過研究、交流,讓中國的經驗能夠被接受,讓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中國的軟實力。
(責任編輯: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