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礦信託是今年第三家謀求曲線上市的信託公司。不過,在收購五礦信託近七成股權的*ST金瑞剛披露購買資産預案不久,就收到上交所問詢函。問詢函對標的資産五礦信託的未決訴訟和潛在糾紛表達了關注。五礦信託的上市路無疑還有坎坷。信託公司謀求上市已經過22年空窗期。
五礦信託上市遇阻
今年以來,浙金信託、江蘇信託先後欲借助浙江東方和*ST舜船曲線上市,五礦信託也以相同方式緊隨其後。
日前,*ST金瑞披露重組預案,收購五礦資本、五礦信託、五礦證券等股權,資産交易總對價達到183億元。交易完成後,*ST金瑞將持有五礦信託67.86%股權。這意味著,若順利並購,五礦信託將成為今年第三家謀求曲線上市的信託公司。
在用益信託分析師廖鶴凱看來,信託公司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想把生米煮成熟飯”,即先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待時機成熟就可以更快地上市。
但煮米的鍋有了,火還不夠旺。
5月31日,*ST金瑞發佈公告稱,公司收到上交所問詢函。交易所就收購金融類資産的合規性、跨界風險、估值等問題,向上市公司提出了12個問題。
根據此前*ST金瑞披露的預案,五礦信託凈資本52億元,信託業務規模超過2800億元。2015年五礦信託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加40.69%,遠高於23.15%的全行業增速。對此,上交所要求對五礦信託營業收入增速原因及可持續性進行分析。
鋻於本次重組屬於跨界並購,上交所還重點關注五礦信託的行業發展狀況及經營風險。但在風控方面,五礦信託目前卻面臨一些“麻煩”。
預案披露,截至本預案出具日,五礦信託存在未決訴訟17起,涉及金額約70億元,超過總資産。其中,五礦信託為原告出現的有12起,另外5起作為被告,案由則涉及合同糾紛、信託糾紛、借款合同糾紛等,訴訟當事方多為房地産公司或山西、內蒙古等地的煤礦。
從金額來看,3起訴訟涉及金額超過10億元,包括五礦信託與廣西有色集團的借款合同糾紛(17.71億元),而廣西有色集團因連續虧損宣佈進入破産重整程式。
這或令五礦信託上市出現變數。廖鶴凱表示,一些訴訟的解決期很長,尤其是大額的訴訟,非常複雜,可能涉及的當事方也較多,因為企業背後還有當地政府等機構,或者像廣西有色這樣進入破産重整期的企業,債務人需要有個重新鑒定劃分的過程,企業資産需要重新處置,這些會拖長整個訴訟期。
根據上交所問詢函要求,*ST金瑞需在6月6日之前對上述問題進行書面回復,且對預案做相應修改並披露。北京商報記者致電五礦信託北京辦事處,相關人士對此事未予置評。
多家信託公司上市均夭折
生米下鍋卻因欠火候而還沒能煮成熟飯的不止五礦信託。
早在2007年,已上市的安信信託公佈重組方案,擬通過定增收購中信信託全部股權,中信信託可憑此實現借殼上市;2008年,*ST玉源公告稱,以新增股份換股吸收合併北京信託,後者欲借此上市。但二者均無疾而終。
雖然曲線上市並非順途,但去年下半年來,隨著資本市場並購重組案例的增多,信託公司上市之心再起。
格上理財研究員歐陽嵐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信託業目前正處於轉型期,在金融混業經營的現實中,由於信託業的政策紅利已消失,信託業缺乏核心業務模式,而且目前尚無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單純靠信託業務難以上市。“信託作為金控整體之一注入上市公司,這種模式可行性較大。”歐陽嵐説。
今年3月14日,浙江東方發佈並購資産相關預案,擬作價5.36億元將浙金信託等資産收入囊中。之後,浙江東方收到上交所重組問詢函,要求其補充披露浙金信託資産減值和資産減值損失計提政策,並説明具體原因。
浙江東方至今仍然沒有對問詢函做出完整回復。5月31日,浙江東方通報進展稱,公司及仲介機構已完成問詢函涉及的大部分問題回復,但仍有部分事項尚在溝通之中。
另一家曲線上市的是頗有經驗的江蘇信託。4月29日,頻臨退市的*ST舜船發佈重大資産重組方案,江蘇信託擬以102.4億元曲線上市。深交所也向*ST舜船發出問詢函,對江蘇信託資産評估、盈利預測以及2起超10億元的未決訴訟進行了問詢。
事實上,江蘇信託曾多次“轉嫁”,相比另外幾家公司,也算嘗到過甜頭。2007年,江蘇信託公佈借殼江蘇瓊花的重組方案,已拿到銀監會批文,但重組遭到江蘇瓊花中小股東否決;2012年,江蘇信託將借殼目標鎖定在江蘇省內一家上市公司,隨後杳無音信。
廖鶴凱認為,雖然並購是個捷徑,但目前“殼”的資源也比較短缺,有的“殼”也不乾淨,所以監管層比較慎重,政策並不明朗。“雖然不會完全‘殺死’所有公司,但不確定性很大。而且這種方案可行的話,開了閘大家都會從這個渠道上市了。”廖鶴凱説道。
此外,由於五礦信託涉及訴訟更多,所以上市可能比另外兩家公司難度更大。
除了曲線上市,也有不少公司直接到新三板、港交所甚至滬深交易所排隊。今年1月,山東國際信託被傳計劃赴港上市,募集資金不超過5億美元。此前,中海信託、北方信託等也都曾蓄勢IPO。
階段風險暴露集中令監管層忌憚
毫無疑問,上市能為信託公司帶來諸多好處。
歐陽嵐介紹,近年來,信託行業發展較快,規模不斷擴大,信託公司希望通過上市來增強其融資能力、資本實力並擴大銷售業務,這對於信託公司品牌形象的樹立也是大有益處。
但由於規模不斷擴大,業務形式卻沒有完全轉換到位,導致一些産品暴露風險,信託公司比較尷尬。“上市可以令信託公司用最快的方式做強做大,緩解資本壓力,未決訴訟也會很快化解,有一些‘債轉股’的意味,這也成為信託公司謀求上市的動力。”廖鶴凱補充道。
然而,目前在全國68家信託公司中,除了1994年上市的陜國投、安信信託兩家公司外,已有15家完成股改,股份制企業在信託行業中佔比達到25%,但在長達22年的時間裏,沒有一家信託公司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當年陜國投和安信信託上市,其實也是靠地方政府推上去的,每個地區都有企業上市名額,當地政府都想推自己的企業,以完成政績。當前的政策已無這種“福利”。
事實上,信託公司上市面對的最大“敵人”已不是監管層,而是自身的發展模式。歐陽嵐表示,信託公司上市主要面臨的難題是信託業資訊披露不充分、缺乏核心業務模式及新的經濟增長點、盈利不可持續。
廖鶴凱進一步表示,信託公司現在的盈利模式類似于投資銀行的狀態,更像是銀行的一塊業務,與政策相關度太高,導致可持續性、獨立性都不強,很多産品沒成氣候,沒做出既有規模又有永續性的産品。“近年看似發展得不錯,後面可能還會跌下去。”廖鶴凱説。
另一方面,風控是信託公司亟待加強的一項能力。目前,信託相對銀行、券商等行業,私募性質較強,運作會涉及到部分資本市場,因此一旦出現風險,擴散較快,波及面也較大。
不過,業內人士對信託公司上市保持樂觀的態度,認為這是“早晚的事”,現在是處於比較艱難的過渡階段。上述人士表示,艱難是因為現在政策處於“多變時期”,還存在很多分歧,尚沒有博弈出結果。
“因為信託發展和政策高度相關,所以這個過渡期需要看整體經濟轉型的時長,預計在三到五年。”廖鶴凱説道。信託公司在此期間需要保持平穩地過渡,儘量不要暴露出更多的風險問題,同時根據市場需求的轉變多進行業務創新。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