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線下理財公司相繼出事,P2P問題平臺也在增長,亂象背後大家發現,退休後“有錢(積攢了一輩子辛苦錢)”、“有閒”的老爸老媽們成了最大的受害群體。事實上,退休在家的老爸老媽們也是銀行理財、國債、保險、住宅養老等主要關注對象。那麼,老爸老媽的錢去了哪兒?老爸老媽們應如何讓自己辛苦一輩子的錢投資得值、投資得安全?北京青年報記者從理財、保險、國債、P2P、住宅養老等老爸老媽最關注的投資進行了調查。
保險
老年保險市場非空白
險企試水老年意外險
“低利率”時代讓父母們攢下的養老錢增值變緩,而一旦發生重大疾病或發生意外,醫療的開銷卻沒有減少。如何讓退休後的生活更加安逸、舒心,購買一些保險産品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老爸老媽買傳統重疾險壽險要趁早
郭女士的父母已經69歲,父母這一輩並沒有購買過壽險、重大疾病等商業健康保險,養老以及醫療的話題日益顯得有些沉重。父母不想增加她的負擔,希望買一些重大疾病或意外保險來抵抗可能發生的危險。
經過幾番諮詢下來,市場上大型保險公司的重疾險、壽險等産品多數都有購買年齡上限60歲-65歲,年齡越大年繳費用越高。保險代理人員也表示,“這麼大年紀買不太合算了,而且對老年人投保前的體檢也會比較嚴格。”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帶病投保也有限制,或者會調整系數,購買時價格更高。
郭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給父母購買傳統重疾險、壽險要趁早,現在想買發現可選擇的産品太少,且投保要求苛刻。”
險企試水骨折、防癌險等老年意外險
調查中,有業內人士建議,像郭女士父母這樣69歲的老人,更適合購買一些意外險或單項保險産品降低意外風險。5月初,相關部門印發《關於開展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開展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援、社會捐助、個人自費投保相結合的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
“防癌險”、“骨折險”、“意外險”……北青報記者了解,老年人保險市場並非一片空白,許多公司已看準越來越龐大的老年人市場試水新産品,如中國人保推出的中老年人意外骨折險、陽光人壽保險推出的防癌險、平安的老年人綜合保險、泰康人壽的“老有福”意外保險等。
專家建議老年人可買純保障類型健康險
有統計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可能出現行動遲緩,視力、聽力受損,再加上容易罹患骨質疏鬆,外出時很容易跌倒,臨床老年骨折發生率高達24.4%。在我國,因意外摔傷導致死亡的,排在整體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則居首位。
如某公司的中老年人骨折險為專項産品,提供骨折脫臼賠付及意外骨折住院專項津貼,骨折賠付最高可賠償2萬元,而且保障年齡最高可達80周歲。專項骨折險産品的賠付率較高,實際上保險公司並不願意大力推廣銷售。
也正是如此,業內人士建議,老年人更適合買一些純保障類型的老人險。如一年花費一兩千元左右,可保10萬以上的保額,並且保障範圍也比較廣,包括意外險和重疾險等性價比還是非常高的。
(記者 藺麗爽)
國債
利率高又安全 老爸老媽執著搶國債
今年已經發行三次儲蓄國債,大部分銀行都是在一兩小時內就賣光所有額度,而不惜通宵熬夜打地鋪搶國債的主力依然是老年人。
5月10日是本年度第二批憑證式國債發行日,各家銀行網點基本都是在半小時內就宣告額度售罄。很多網點都可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通宵熬夜來排隊。
某銀行網點的客戶經理張平説,每次發國債排隊的基本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看著他們這麼辛苦搶國債真是心疼,特別是有些人排了三四個小時還買不上,更是覺得非常難受。
那麼,老人們為何對國債這麼執著?他們説,首先國債利率比銀行定存高,更重要的是國債讓人放心,比那些五花八門的理財産品都安全。除了國債之外,老人也不懂其他理財方式,不敢貿然嘗試。從外地來京幫女兒看孩子的王女士今年67歲。她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手裏的錢都是定期或活期,每到發國債的時候就去搶購。
“我知道還有收益率更高的理財産品或基金,可一看那些説明書,就覺得不好懂,怕不保險。孩子們都用電腦和手機理財,但我自己不會弄,也不想麻煩孩子。還是趁著身體好、有時間,來銀行排隊買國債省事。”(記者 程婕)
銀行理財
掌控家中財政大權 銀行瞄準“廣場舞大媽”
國債一年才發9次,機會實在太少,相比之下,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長期都有,收益率比存款高,風險較低,也是銀行推薦給老人們的重點産品。
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朱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在他所在的支行,來網點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客戶八成以上都是老年人。這些老人有時候到銀行會主動問現在有什麼理財産品可買。為老年客戶推薦産品,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穩健可靠,一般會推薦保本型理財産品。不少大媽都在多家銀行開理財賬戶,每天都會對銀行産品貨比三家,一旦手上有閒置資金,就會果斷出手。
北青報記者還發現,近幾年來,“廣場舞大媽”正在成為各家銀行競相爭奪的優質客戶。目前,至少有中信和興業兩家銀行在全國範圍內每年都辦廣場舞大賽,吸引和回饋這些優質客戶。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廣場舞大媽”是非常優質的客戶。她們有錢有閒,掌控家中財政大權,對投資理財也非常感興趣。相較于股票、基金等投資,銀行理財産品的風險等級較低,符合偏愛穩健型投資的大媽們。此外,相較于男性,女性容易出現感性判斷,被客戶經理説服購買産品的概率較大。
(記者 程婕)P2P平臺
易被廣告、炒作等誤導
老爸老媽玩P2P常被騙
網際網路金融普及,讓不少老爸老媽成了P2P平臺的用戶。但自去年以來,多家P2P平臺出現了“兌付危機”、“跑路”等問題。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由於老爸老媽風險判斷能力不足,常常成“跑路平臺”的投資者,而且由於投資金額一般比較大,一旦平臺出現問題,常常損失慘重。
P2P平臺“跑路”大爺百萬積蓄打水漂
説起2014年,王大爺至今還心疼。當年,北京市朝陽區國貿海航實業大廈16層的中歐溫頓基金公司總經理李某突然失聯。五六十名中歐溫頓基金公司的員工和客戶來到海航實業大廈討説法,其中就有已經退休的王大爺。
王大爺告訴北青報記者,是在北京CBD核心區的地鐵口遇到的業務員,説理財利息高,公司靠譜。於是,他拿出一輩子的積蓄100萬元,全部投在這家公司。“中歐溫頓公司在CBD區域辦公,公司裝修也很氣派,我挺信任的,沒想到出事了。”
老爸老媽們是“跑路平臺”目標人群
P2P平臺,按照渠道不同,可以分為“線上”和“線下”兩類。線上,即直接通過網路投資與借款,這類操作一般以熟悉網際網路操作的年輕人為主;線下,則是通過所謂的實體公司操作,例如大大集團、金朝陽等,就是主要以線下推廣為主。線上下操作時,從了解項目到簽訂合同再到最終還款,都有專門的業務員聯繫;同時,公司有實體,且一般選在較為高大上的地區,方便投資人考察,也增加了投資人的信任度。因此,上了年紀的老爸老媽們通常會選擇後者,也就是“線下”投資的方式,進行P2P投資。在考察過實體公司後,被公司的華麗裝潢、看似正規的合同及承諾的“高收益”所吸引,最終將自己的大筆積蓄投入其中。
據盈燦諮詢不完全統計,2015年一年線下理財總涉案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元。就北京市而言,P2P問題平臺較多,僅去年一年就爆出54家問題平臺。一位線下業務員透露,老爸老媽們是一些“跑路平臺”的目標人群,因為“都知道他們有錢——積攢了一輩子,肯定會拿來投資”。
老爸老媽們風險判斷能力不足
對於老年人投資P2P平臺易被騙這一問題,招財網CEO盧屹表示,大爺大媽不能因此被拒絕在P2P平臺的理財門檻之外,“因為任何人都有理財的需要”。但是大爺大媽對風險的把控很成問題,“他們容易被廣告、炒作以及所謂的品牌所誤導。”但是這並非大爺大媽的問題,規避P2P理財風險的責任,並不應當由老百姓來擔當。
上述業務員提示,老年人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屬於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弱的人群,所以應多考慮穩健的理財方式。投資P2P平臺未嘗不可,但最好選擇收益率在10%以內的平臺,以控制風險。同時,投資時注意“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分散投資,分散風險。
(記者 溫婧)
住宅養老
“以房養老”詐騙頻發 打投資理財旗號的多是騙子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許多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老有所養”的心情,同時又缺乏法律保護意識、愛跟風、易輕信等弱點,以養老建設項目或與養老相關的健康養生項目為誘餌,通過高息回報、預訂床位、預存費用等方式,再施以免費旅遊、贈送禮品等小恩小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進行非法集資詐騙。
“以房養老”詐騙案上當者多是老年人
李某和張某註冊了一個空殼公司,以養老項目做誘餌,謊稱老人入會成為會員,就可以享受冬天到海南、夏天到北戴河養老、旅遊、住宿于一體的“候鳥式養老服務”,客戶可以交現金,也可以由公司幫助將房子抵押辦理會員,最終10名老人受騙,被騙金額970余萬元,其中很多老人將自己唯一住房抵押入會。至案發,公安機關查獲錢款只剩16萬元。這是今年年初發生在北京的一個案子。
今年1月份,北京電視臺《法治進行時》曾報道,豐台區一位劉大媽,年過七旬一直獨自生活,唯一的經濟來源是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因為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病,退休金的一大部分還要用來購買藥品。2014年秋天,劉大媽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家公司的副主任石某,在石某的名片上印著民政部主管以房養老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字樣。隨後,石某向劉大媽介紹了一個以房養老的政策,只要把房子抵押出去,就可以每月收入幾千元。結果,劉大媽不僅房子沒了還欠了一大筆債。北青報記者向政法系統的人士諮詢得知,北京市已經發生多起“以房養老”的詐騙案了,上當者大多是老年人。
住宅養老騙局主要有三種
多次組織北京春秋季房展會的一名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每次房展會組委會方面都會嚴格把關,防止一些騙子趁機混入。其中,住宅養老方面的騙子主要有這麼幾種,一是忽悠老年人投資養老院,老年人只要投資就能成為會員並獲取分紅,實際上背後是非法集資;第二種是借“預訂養老床位”的名義,向老人忽悠今後“一床難求”,騙取數額不等的入住預訂金;還有一種是打著“度假、養老”的旗號,讓老年人預存費用,在固定年限內享受低價入住。
打著投資理財旗號的住宅養老項目多是騙子
那麼,對於住宅養老是否應該一棍子打死呢?相關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很多老人都在探尋自己的養老方式。很多投資者也抓住時機紛紛開辦養老院,可能有很多是正規合法的,但其中不乏一些人利用合法外衣從事非法集資、合同詐騙或傳銷等犯罪活動。老年人及家屬選擇社會養老機構或投資養老床位時,應細緻研究合同條款,一旦發現詐騙嫌疑應及時報案。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按照民政部《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規定,養老機構應當取得許可並依法登記。合法的民辦養老機構必須有兩個證件:一是民政局頒發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二是依法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或工商營業執照。取得合法手續的養老機構必須合法經營、合法收費。“那些打著投資理財旗號的住宅養老項目,大多是騙子。”北京一家養老機構的相關負責人説。
(記者 朱開雲)
理財提示
老爸老媽們不要輕信街頭“理財推銷員”
近年來,老年人投資理財上當受騙,一輩子血汗錢灰飛煙滅的痛心案例屢屢發生。理財分析師認為,對於多數老年人來説,不能貪圖高收益,也不要貪圖對方的小恩小惠,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産品。
就當前市場來説,穩健型銀行理財産品已經很少能看到5%的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産品風險就比較大,最好少碰。一般老年人應優先考慮國債、大額存單、存款、保本型理財産品等渠道,如果經濟實力不錯,抗風險能力較強,可以拿出少部分資金購買信託或較高風險的銀行理財産品或基金。
另外,老年人千萬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在街頭兜售理財産品的推銷員。很多理財公司打著高收益、低風險的旗號,在街頭向老人行銷。他們巧舌如簧、態度熱情,那些情感孤獨、防備心差的老人特別容易上鉤。殊不知,不少理財公司最後都“跑路”了事,老人們維權都找不到人。老人理財最好還是購買銀行等正規機構發行的産品。
最後,老人買理財産品還要記住一定要看清合同,徹底理解合同意思。弄不懂的産品,寧可不買也不能隨意簽字。以往,經常發生老人去銀行存款結果買成保險的糾紛。其實回頭查購買手續,大部分都有老人的親筆簽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有些老人只一味相信銀行員工的推薦,而沒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和産品説明,連自己買的是什麼産品都不清楚。
現在,監管部門對銀行銷售理財産品有嚴格規定,銀行員工必須向客戶詳細介紹産品風險,老人買理財産品時,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問清楚,都問明白了才能簽字。對於沒有金融領域從業經驗的老人,不建議投資掛鉤個股、期貨、利率、匯率等的結構性理財産品。文/本報記者 程婕
財經觀察
中國養老産業既是“朝陽”也是“短板”
5月20日,在主題為“中國養老住區策劃與運營”的第二期中國地産智庫沙龍上,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養老産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市場環境發展尚不成熟、産業鏈條還未形成,養老産業要抓住“十三五”黃金髮展期,以老年人的真實需求為導向,加快完善養老醫護産品和服務的配套建設。
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0.5%,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標準。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2.6億人,到2030年將首次超過少年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4億人,並長期保持4億人的規模。同時,由於我國出生率的持續下降以及民眾預期壽命的持續上升,老齡化進程將會進一步加速,這無疑催生了對養老産業的巨大需求。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俊指出,養老産業是“朝陽行業”,但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短板”。當前也存在一些企業以養老地産為“噱頭”行銷的現象,養老産業發展亟需明確自身定位,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
中國老齡産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琦指出,中等收入的老齡群體是老齡産業發展的主要消費力量。但當前不少市場主體重視滿足老年人家政、生活服務類“基本需求”,忽視了醫療護理、健康管理等剛性需求。養老機構之外的服務市場未得到充分開發,缺少醫護功能,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
中國經濟資訊社房地産資訊部總經理金雷指出,養老産業發展需要重視服務和運營,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政策體系性建設和運營標準建立。
針對養老産業投入大、成本高、回收週期長、社會資本進入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北京太陽城集團董事局主席朱風泊等業內人士建議,加快完善促進養老産業發展的配套優惠政策和實施細則,增強政策執行剛性。
民之行養老産業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陸松濤也指出,房地産業正在從産品時代進入平臺時代,運營和服務是核心,養老産業運營商要摒棄傳統思維“去房地産化”,成為整合醫療、健康等服務運營的平臺,真正給老年人一個家。
與會嘉賓指出,養老産業的消費規模和潛力巨大,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養老産業發展的核心。在制度層面,還應進一步完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儘快出臺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文/新華社
(責任編輯:胡愛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