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信貸資産證券化交易尷尬遇冷 一季度發行509億

  • 發佈時間:2015-04-28 07:27:5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蔡穎  責任編輯:孫毅

  日前,銀監會、央行針對資産證券化的發行制度相繼進行改革,備案制和註冊制均已落地,業內普遍認為,這將進一步刺激商業銀行發行信貸資産證券化的積極性,2015年信貸資産證券化的發行規模有望再次擴容。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今年以來,信貸資産證券化發行量並未如市場預期呈現“井噴”之勢。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中小銀行積極參與,但由於其資産品質受限,發行規模並不大,而大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存貸比考核壓力不大的情況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寧願保存優質信貸資産,不急於證券化轉讓處理。與此同時,目前股市熱債市冷,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收益率吸引力有限,流動性不足,也成為交易市場遇冷的重要原因。

  動 向 中小金融機構意願強烈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獨家獲悉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發行規模僅為509億元,發行了17單産品,其中有422億元的規模為對公貸款。與去年相比,今年信貸資産證券化發行人更加多元化,外資銀行、城商行、農商行都開始積極參與這一市場。

  去年8月份,我國首單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資産證券化項目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這意味著資産證券化項目發行人正式擴容至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按照監管機構支援銀行發行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的初衷,將存量信貸通過資産證券化出表後,新的信貸額度能夠繼續投向“三農”和小微企業領域。

  業內分析認為,今年中小金融機構的發行意願更加強烈,主要是過去幾年內針對企業發放的中長期信貸佔比較大,在經濟下行期,有些産能過剩行業資金週轉出現問題,銀行面對存貸比等監管考核壓力,需要騰挪出一些信貸資源進行信貸投放方向的結構性調整,資産證券化無疑成為重要渠道。

  不過,這些中小金融機構在發行量上並不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實力,“地方銀行的證券化産品發行規模不大,每單10到30億元。”一位評級機構結構性融資部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基本上銀行還是以對公貸款資産來做證券化,尤其是地方銀行,信貸投放類型比較單一,幾乎沒有針對零售信貸的資産打包,而大銀行或者股份制銀行的信貸資産就相對豐富一些。”

  通常,城商行和農商行的貸款投放集中度較高,並且每個地區具有非常突出的行業特點,“比如山西當地銀行針對煤炭企業發放的貸款量就比較多,所以資産包裏這類行業的貸款會多一些,但我們從評級的角度而言,不建議類型過於集中,從監管要求方面,也要求一些優質資産入池,因此,中小金融機構能夠做證券化的信貸資産量就不會太大。”這位評級機構人士進一步稱。

  從近幾年地方銀行的信貸機構來看,不少銀行涉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較多,但知情人士透露,在資産證券化産品中,還沒有純粹的平臺貸資産打包入池,不過會有一些市政交通類、基礎設施建設類等貸款。至於房地産企業開發貸款,有些銀行會將一部分打包入池,但基本上是比較優質的房地産商貸款。

  據了解,信貸資産支援證券的入池資産,一般會覆蓋10到30個行業、多個地區,入池戶數少則十幾個,多則上千個,單一資産佔比絕大部分不超過15%,因此,風險總體而言較為分散。

  受 限 股市吸金制約需求熱度

  不過,對於今年一季度的發行量,業內認為,審批約束放鬆後並未呈現“井噴”之勢,主要源於供需市場乏力。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指出,備案制後審批效率已大幅提升,但2015年一季度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月均發行量為169億,反較2014年降低了28%,儘管行政審批約束消除,但未來發展程度取決於市場供需。

  更重要的是,股市投資升溫促使部分資金配置轉移,目前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的購買方基本是大銀行、城商行、基金、理財、保險計劃和信託。“從需求端來看,股熱債冷,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收益率吸引力有限,流動性不足。”姜超進一步分析認為,“股市火爆制約債券需求,收益率更高的標準化債券産品需求亦不足,CLO(一種期限較短的典型的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不到6%的票息吸引力則更為有限;另一主要問題在於交易冷清且難以開展質押回購融資,流動性不足。”

  上述評級機構結構性融資部人士透露,目前一個3A級的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一年期利率在4.8%到5.1%,較去年同期6%下降了不少,但較去年11月份4%到4.8%的水準略有升高。“發行招標價格有很多因素制約,央行給出的基準利率是一把尺規,再一個看評級和期限。普通的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期限為10年左右,但投資機構難以轉讓,這個口監管層還沒有放開,市場需求放大都傾向於投資短期的ClO。目前,很多機構資金會選擇投向可能獲得高收益的股市。”該人士分析稱。

  對於一些銀行而言,經濟結構調整的轉型期內,很多領域貸款投放並不容易,在好項目難尋的情況下,更願意將優質信貸資産留存下來,而非進行資産證券化轉讓。姜超認為,“在供給端,長期的優質資産稀缺,存貸比壓力緩解,盈利空間有限。利率下行長期趨勢下優質資産稀缺性漸顯、非銀同存納入存款後存貸比壓力緩解、股市繁榮和優先股發行致資本壓力減輕、貸款利率與發行利率利差空間有限致盈利性不足等因素均制約銀行發行意願。”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由於銀監會對信貸資産證券化的基礎資産實質要求較為嚴苛,部分發行人缺乏證券化動力,投資者亦無法滿足於低迷的收益率,一度造成信貸支援證券“供銷兩不旺”的困局,第二輪試點額度事實上都並未完全使用。曾剛認為,應擴大基礎資産池的品種,只要資訊披露完全,不良資産亦可入池。

  潛 力 存量資金盤活渠道有望擴容

  即便當前信貸資産證券化市場遇冷,但長期來看一些機構依然持樂觀態度。交銀國際在關於信貸資産證券化註冊制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按起息日計算,去年發行量達到3119億,估計2015年的發行量可能達到去年的2倍以上。

  “通過存量債務的清理和重組,對存量資産進行估值,清理‘僵屍’信用為新增信用騰出空間,這是信貸資産證券化的前提。”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指出,“繼續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是‘盤活存量’的重要方面,將銀行的貸款重組後,重新設計為標準化的證券産品,在資本市場上流通交易,這可以實現銀行信貸資産退出,在不額外增加信用的情況下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水準和能力,同時能改善銀行的信貸資産結構。此舉有利於商業銀行合理配置核心資本,轉變過度依賴規模擴張的經營模式。”

  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岩岫此前在2015中國資産證券化論壇年會上透露,“目前我國總的銀行業資産有160多萬億,可以證券化的信貸資産將達到90萬億。”他認為,中國資産證券化不論在資産範圍、交易場所還是參與者範圍等方面都將擴大。

  對於信貸資産證券化,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要儘快改變信貸資産支援證券的銀行互持現象,與國外相比,國內資産支援證券的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銀行間互相持有信貸資産支援證券不僅降低了資産證券化對加速銀行體系資金週轉、促進債券市場發展的意義,也沒有起到分散行業風險的作用,管理層應加速培育國內資産支援證券二級市場,為信貸資産證券化成為銀行業常態管理工具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從整個存量資金盤活的市場大環境來看,短期內,央行針對銀行信貸資産存量盤活方面正在探索更多的新手段,諸如擴大試點信貸質押再貸款,完善中央銀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解決中小金融機構抵押品不足的問題,業內預計,針對銀行業釋放存量資金的渠道將“定向”擴容。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