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一季度壽險業規模保費首次出現同比下降之後,保監會披露的今年1-4月份行業數據顯示,前4個月壽險業規模保費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至5.31%。業內人士認為,同比下降的主因是萬能險和投連險業務受到限制,從而讓部分倚重該業務的中小險企保費收入銳降。
在行業強調“保險姓保”的大勢之下,無論保險公司是主動作為還是被動轉型,都必須探索保障型業務的發展道路。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部分中小險企借助網際網路渠道和技術,對傳統保障型保險進行改造,以新渠道+傳統産品的方式作為企業轉型發展的突破口。
對“如何結合傳統保險與新技術”這一問題,中國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副主任羅勝近日指出,網際網路給保險行業帶來的大改變將來自於保險“主戰場”,産險領域是車險,在人身險領域,改變將主要來自於壽險和健康險。他認為,目前網際網路將對壽險行業帶來的改造程度被嚴重低估。保監會原副主席魏迎寧指出,網際網路保險創新的重點應該是傳統産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把傳統産品進行資訊化改造,用資訊技術對傳統産品的經營進行服務。
行業規模保費降幅擴大
今年一季度,我國壽險行業規模保費自該項數據披露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2%。而1-4月份,這一降幅進一步擴大至5.31%。
具體來看,1-4月份,壽險行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14510.1億元,同比增長約32.35%;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約為2746.7億元,同比下降約60.59%;以投連險為主的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約為103.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了74.19%。可見,各險種的保費收入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分化。
不同業務板塊同比出現巨大的結構化差異,主要是因為監管政策的變化。為規範中短存續期産品的發展、限制其總規模,鼓勵發展保障型産品,保監會自2016年開始至今陸續發佈了多項監管政策。例如,2016年3月份發佈《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産品有關事項的通知》、2016年9月份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和《中國保監會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産品監管工作的通知》,根據規定,對於不符合精算和監管要求的産品,在今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今年5月份,保監會發佈《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産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明確要求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産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産品。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政策一方面從宏觀角度對中短期理財險進行了方向引導、總量控制,另一方面又在産品設計形式上作出了具體規定。這使得部分公司希望以變通的方式將理財型保險換一個面孔繼續銷售的想法落空,最終反映在銷售數據上。
與此同時,保監會還對部分違規的保險公司開出了罰單,對“長險短做”規避監管等做法進行“立即停用違規産品、3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産品”等行政處罰。
“受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新興的中小險企,尤其是産品結構十分倚重理財産品的壽險公司。”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大型壽險公司業務結構較為均衡,各條産品線的發展兼顧,也有龐大的代理人隊伍。同時,部分險企較早謀劃轉型之事,相關的準備做得較為充分,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某中小壽險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業務發展壓力大,對於轉型,知易行難,理財型業務衝規模快,而要將此類業務轉變為保障型業務,需要較長時間。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發展速度,不少中小公司可能都得走一段較長的下坡路。
險企探索新方式發展傳統業務
無論是主動作為還是被動掉頭,轉型都是必然選擇。
如何轉型,是擺在諸多中小壽險公司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部分壽險公司探索以網際網路的新技術和新方式來促進傳統保險的發展,以期使傳統老産品煥發新活力。
例如,渤海人壽將傳統的定期壽險産品進行改造。一方面,對不同的投保群體進行細分,根據被保險人的健康水準實行分級定價,針對優質客群推出保額高、費用低、投保簡單的産品;另一方面,改變傳統銷售方式,充分借助官網、官微以及其他網際網路渠道來銷售産品。
“定期壽險屬於消費型險種,具有高杠桿屬性,因此能用較少的保費撬動較高的保障。”渤海人壽總精算師崔傳波表示,通過産品設計的改進以及銷售渠道的創新,是希望能夠在新途徑發展傳統業務。同時,將省下來的渠道費用讓利於消費者,以此拉動傳統保障型業務的發展。據悉,這也是該公司轉型發展的重點抓手。
定期壽險,是在一定期限內提供死亡風險保障的保險産品,保障期滿一般沒有滿期金。根據美國壽險行銷調研協會的統計數據,在美國,每10張人壽保單中就有近4張是定期壽險保單。按保費計算,定期壽險的市場佔比僅20%左右,而其死亡風險保額佔比卻高達70%左右。
國華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其轉型始於2015年,嚴控中短存續期産品的銷售比例,加大保障類産品的開發及推動力度。例如,健康險重點服務於消費者看病就醫等健康保障規劃,提高保障的覆蓋面和保障的針對性。
在利用新技術發展傳統業務方面,該公司將理財和風險保障分開,專注保障功能,簡化産品形態,使之符合網際網路特徵。同時,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手段對客戶群體進行畫像,並針對客戶的需求定制保障類産品,開發了百病百萬重疾險等保障類産品。
業界探討發展方向
一邊是“保險姓保”的回歸大勢,一邊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勢不可擋。如何利用好網際網路這一新渠道、新技術促進保障型業務的發展,也引發了業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
在日前舉行的2017中國網際網路保險大會上,中國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副主任羅勝表示:“網際網路給保險行業帶來的大改變將來自於保險‘主戰場’,産險領域是車險,在人身險領域,改變將主要來自於壽險和健康險。”他認為,壽險産品並不一定都是複雜的,從風險定價和收益定價的角度來看,壽險産品可以拆分,可以比價,隨著消費習慣的代替更替和産品的改造,壽險網銷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雖然目前我國網際網路保險已有2000多億元保費規模,但保監會原副主席魏迎寧認為仍然處於蓄勢階段。“我們目前的創新,主要是以保險公司為中心,而且以銷售為中心,目的是為了增加收入、擴大市場份額。網際網路保險下半場的創新,應該轉移到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網際網路保險是讓客戶以合理的價格買到適合的保險,讓客戶獲得保險服務。”魏迎寧表示。
對網際網路保險創新的重點,他指出,應該是傳統産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把傳統産品進行資訊化改造,用資訊技術對傳統産品的經營進行服務,並加快保險産業鏈的分工和合作整合。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平臺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保險公司如何與平臺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也非常考驗他們的經營策略。險企既要用好網際網路,改造或開發合適的産品,同時也要防止被渠道所限制,失去主動權。前行的路上少不了坎坷,險企的摸索也可能有些波折,但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