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平6家滬港上市險企悉數披露了前5個月的業績數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前5個月這6家險企合計原保費收入約1.1萬億元,同比增長18.34%,增速較去年的19.61%,下滑1.27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近日表示,今年1月至5月,保險行業保費超過2萬億元,同比增長26%;整個保險業現金流非常充足,償付能力穩健。
增速參差不齊
從前5個月六上市險企的原保費數據來看,中國人壽為2985億元,中國平安為2976億元,中國太保為1368.9億元,新華保險為501.5億元,中國人保為2410.67億元,中國太平為776億元。
從保費同比增速來看,前5個月,中國人壽原保費同比增長19.30%。中國平安同比增長33.9%,其中平安人壽原保費收入2017.5億元,同比增長39.9%,平安産險原保費收入864.4億元,同比增長23.6%,平安養老原保費收入86億元,同比增長8.45%,平安健康原保費收入8.2億元,同比增長203.7%。中國太保原保費增長24%,其中太保壽險原保費為937.46億元,同比增長36.5%,太保産險原保費收入431.41,同比增長4%。新華保險原保費同比增長-17.5%。
從兩家H股上市險企來看,中國人保前5個月原保費合計為2410.67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人保財險、人保健康及人保壽險的原保費收入分別為1448.86億元、180.63億元及781.1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7%、-7.37、2.9%。
中國太平前5個月原保費同比增長29%。其中,太平人壽原保費收入為691.8億元,同比增31.6%。太平財險原保費收入為84.39億元,同比增11.5%。太平養老原保費收入24.63億元,同比增10.8%。
除上述6家險企之外,從2家曲線上市的險企來看,天茂集團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今年前5個月原保費收入為316.2億元,去年同期為197.5億元,同比增長60%。西水股份控股子公司天安財險原保費收入為61億元,去年同期為57億元元,同比增長6.7%。
市場份額連續提升
儘管今年6家上市險企的原保費增速較去年下滑,但多家券商研報認為,隨著保監會出臺的一系列新規,上市險企等大型保險公司的競爭優勢將更加明顯,上市險企將持續“強者恒強”。
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市場份額方面,雖然今年前5個月的行業數據暫未公佈,但從前4月的數據來看,A股四大上市險企市佔率繼續提升,壽險1-4月市佔率為39.4%,實現連續三個月增長。
廣發證券6月19日發佈的研報表示,伴隨監管趨嚴,市場格局加速分化,中小險企由於理財型保費規模驟減,導致市場份額稀釋,變相利好大型險企業務格局,強者恒強行業邏輯得到進一步加強。現階段行業將經歷短期保費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這也彰顯大型險企優勢。
“今年以來上市險企轉型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個險渠道高增長,個險業務成為壽險保費增長重要驅動力。從産品看,理財型的分紅險佔比持續下降,保障型産品佔比不斷上升,傳統險和健康險是增速最快的兩大險種;上市險企退保率明顯改善;受到保費規模增長較快以及凈資産價值回升影響,內含價值高速增長,一年新業務價值增長相比上年同期普遍有大幅提升。”東莞證券也提到。
在産險方面,6月9日,保監會正式發佈了《關於商業車險費率調整及管理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宣佈在全國範圍內擴大財産保險公司定價自主權,下調商業車險費率浮動系數下限。
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全國範圍內擴大保險公司自主費率調整系數的下浮空間,並在費用率特別高的地區進一步擴大其下浮空間。在目前全國範圍內自主核保、自主渠道系數浮動區間分別為[0.85-1.15],深圳地區為[0.75-1.25]的基礎上,深化改革後自主渠道系數下限下調到0.70-0.75,自主核保系數下調到0.70-0.85。
兩大系數調整範圍下降,意味著車均保費的下降。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底,商業車險車均保費較改革前下降5.3%,由此減少保費達250億元;但承保能力的增強使得車險保費保持了穩定增長。 2016 年全國車險保費收入為6834.55億元,同比增長10.25%(營改增口徑還原後為 14.68%)。在定價自由度提高,件均保費承壓的情況下,以量補價保證整體保費的增長是當前險企經營車險的重要任務。渠道廣度與行銷能力因此顯得更為重要。
華泰證券研究員沈娟認為,大型險企市佔率、行銷渠道、承保能力、核保能力具有優勢,在費改中能夠優化綜合成本率同時提高市佔率。但中小險企渠道薄弱,承保與核保能力不足,承保虧損風險加劇。 2016 年共有 81 家財險公司經營車險業務,其中人保財險、平安産險和太平産險“老三家”的車險承保利潤佔全行業車險承保利潤的 85%,而 80%以上的財險公司車險經營虧損。 面對費改中小險企需提高自身承保與核保能力,並精細化運營,針對大型險企關注度不夠的領域大力開拓,發展新産品,進行錯位競爭。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