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人身險新規影響調查:四類公司面臨命運抉擇

  • 發佈時間:2016-03-22 09:25:27  來源:東方網  作者:李致鴻  責任編輯:郭偉瑩

  人身險市場格局生變?

  3月18日,保監會發佈了《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産品的有關通知》(下稱《通知》)。《通知》要求,中短存續期産品的實際存續期間由不滿3年擴大至不滿5年;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産品年度保費收入控制在投入資本和凈資産較大者的2倍以內;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立即停售,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含1年)且不滿3年(不含3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3年後的銷售額度不高於總體限額的50%等。

  這意味著保監會在一定程度上叫停了此前高歌猛進的高現價産品,對人身險業難免會産生一定影響。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記者獲悉的同業數據顯示,2015年人身險新業務結構持續優化,中短存續期産品並非一支獨大。具體而言,人身險新單期繳保費3009億元,同比增長59.7%,較總保費增速高16.6個百分點;全年長期期繳業務(10年期及以上新單期繳保費)規模累計1802億元,同比增長53.9%,增速較上年大幅提升26.2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受訪者多對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記者表示,“人身險公司基本分為價值和規模型、投資驅動型、價值型和股東型四種類型,《通知》的發佈主要影響的是投資驅動型,對其他類型影響各異。”

  在上述背景下,2016年人身險市場將何去何從?受訪者普遍認為,“預計2016 年人身險業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增幅在15%-20%,但也將面臨著滿期給付和退保風險、資金運用風險和新利差損等風險。”

  四種業務模式影響各異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人身險公司的梳理及對20余位資深人士的採訪後發現,人身險公司基本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價值和規模型、投資驅動型、價值型和股東型。

  第一種模式是以國壽股份、人保壽險、太保壽險、平安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人壽、泰康人壽等“老七家”為主,規模與價值並重。這一模式呈現出適度規模、重視價值,新業務以個險長期期繳為主的業務特點,盈利模式一方面是代理人銷售長期期繳業務獲取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另一方面是依靠資金綜合投資運用能力盈利。

  而所謂投資驅動型,是以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前海人壽等中小人身險公司為主。這些中小人身險公司的業務特點突出“快”字,即快速聚集資金,依靠投資盈利,絕大部分保費收入來自中短存續期産品,經營盈利模式是通過高成本短期融資積聚規模,依靠權益類投資等獲得超額利潤。

  第三種模式則偏向於價值型,以友邦保險、華泰人壽等人身險公司較為典型。價值型的保險公司以價值和利潤為發展導向,主要經營高價值率業務,在經營盈利模式上追求業務和公司盈利性,對規模發展程度要求較低,依靠産品和服務的高利潤率實現盈利。

  最後一種是包括建信人壽、工銀人壽等的股東型人身險公司。這一模式的業務特點為保費絕大部分來自銀保業務,業務結構追隨市場,通過股東資源獲取保費,依靠分享股東資金運用優勢分享收益。

  需要説明的是,上述四種類型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四種類型也存在相互交叉和滲透。

  一位人身險公司精算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記者表示,“中短存續期人身險産品受限,對所有人身險公司都會産生一定影響,但影響分為輕重緩急。近年來,一些以中短存續期産品為主打方向的中小人身險公司,此次勢必深受影響,甚至可能會出現規模保費大幅萎縮的情況,但2016年銀保渠道相關任務已經基本完成,這種明顯的變化可能會在2017年具體顯現;股東型人身險公司對銀保躉交渠道也相對依賴,影響次之;價值型人身險公司影響最小,政策調整對堅持價值和利潤為發展導向的公司最為有利。2016年,四種類型的人身險公司將處於十字路口,一些可能會被淘汰,一些可能會轉型,還有一些可能會抓住健康險、養老險等改革紅利期迎頭趕上。”

  人身險業務發展承壓

  保監會官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5397.19億元,同比增長73.35%;人身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2157.96億元,同比增長181.17%。其中,“老七家”個險業務平均增速超過100%,銀保業務進度接近全年,部分中小公司發展勢頭更為迅猛。業內認為:“如果以個險、銀保渠道業務完成進度推測,預計2016年人身險業務增速將繼續保持增長,增幅可能在15%-20%”。

  值得一提的是,在15%-20%的增速背後,將是人身險業務品質的調整與提升。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記者在採訪中獲悉, 2016年“老七家”均主動控制躉繳和短期期繳業務發展,著力發展個人代理渠道和長期期繳業務;部分中小人身險公司,如陽光人壽、合眾人壽、國華人壽等在2016 年經營計劃中收縮了規模保費指標,著手調整業務結構;建信人壽、工銀人壽、信誠人壽等銀保係公司則嘗試深挖股東優勢,逐步擺脫對原有銀保躉交業務的依賴。

  不過,即使如此,2016年人身險業務仍將面臨著一定壓力。一位中小人身險公司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最保險記者表示,一方面是滿期給付和退保風險。“受存量5年期人身險業務到期,及近兩年中短存續期業務高速增長的影響,2016年人身險滿期給付和退保壓力預計加劇。”

  另一方面是資金運用風險。“當前,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1.5%,7天回購利率在2.2%左右的水準,10年期國債利率也只有2.8%,股市預期也並不明朗,預計人身險公司利潤會大幅下降,加之隨著剛性兌付逐漸被打破,信用債等前期收益較高的投資品種風險暴露,使得保險資金資産負債匹配壓力加大,其他行業暴露的風險可能會波及保險資産的安全。”

  基於此,多位人身險公司人士表示,應該注意防範新的利差損風險。具體而言,“資産端,受固定收益類資産回報率下行,股市深度震蕩的共同影響,保險資金運用前景嚴峻;負債端,人身險費率市場化後,人身險公司預定利率水準普遍提升,意味著負債成本增加,加劇負債端競爭。負債成本和資産收益存在缺口,考驗人身險公司盈利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