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四分天下”格局初顯 壽險將迎轉型窗口期

  • 發佈時間:2016-03-18 13:24:16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伴隨上市公司一日一公告的節奏,保險市場持續迎來跨界競爭者,同時也上演了一場激烈而有趣的戰役。

  激烈在於,原先固若金湯的壽險市場格局因搶食者與日俱增而被攪動,保險業排名座次近年來頻繁更疊;有趣在於,各主體在跟進的同時卻並不急於模倣先行者的經驗,而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參與主體一夜擴容、發展動力全面激活,意味著突圍“求生存”的此輪改革成功過半。改革須固守更須加固,面對金融格局的新形勢,壽險業又將迎來“求發展”的轉型窗口期。在充斥著機遇與風險的未來數年內,能否由市場化逐步向價值化轉型,將在一定程度上關乎整個行業發展活力的延續。

  從“老七家”到“四分天下”

  曾經的“老七家”——國壽、平安、太保、新華、泰康、人保、太平,乃中國壽險市場的門面擔當。在2011年巔峰時期,“老七家”盡佔壽險市場八成江山,江湖地位一度難撼。

  不過,新鮮出爐的保險業成績單顯示,2015年,“老七家”的合計市場份額滑落至50%。從這組數據中,可窺中小保險公司一夜崛起的信號。過去一年多來,富德生命、華夏、安邦等公司業務高度增長,保費規模躋身行業前十席。

  銀保、網際網路、電銷等非傳統渠道的興起,保險費率市場化等改革的推進,國內保險市場的大環境今非昔比,這些變數在帶給所有保險企業新挑戰的同時,也使得中小保險公司找到了突圍路徑。以壽險領域的網際網路保險為例,活躍的多為中小壽險公司,至少在這一細分領域,市場集中度已經式微。

  “老七家”市場份額的滑鐵盧,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出以下重要信號:壽險市場份額正由大企業集中向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轉變。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記者,“根據業務特點、盈利模式不同,目前行業內部重新將壽險市場劃分為四類,四分天下的格局業已形成。”

  第一類是以“老七家”為代表的規模與價值型,通過代理人銷售長期期繳業務獲取持續、穩定的現金流,依靠風險管理技術和綜合資金運用能力盈利;第二類是以前海、華夏等為代表的投資驅動型,大部分保費來自高現價産品,通過高成本短期融資積聚規模,依靠另類資産投資、權益類投資等獲得超額利潤,以期盈利;第三類是以友邦、中宏等外(合)資為代表的價值型,以價值和利潤為發展導向,依靠産品和服務的高利潤率實現盈利;第四類是以建信、信誠等為代表的股東型,通過股東資源獲取保費,通過股東資金運用優勢分享收益,通常是金融集團下屬企業。

  從“求生存”到“求發展”

  大企業集中度的下降,多元化競爭格局的出現,顯然有利於進一步激發保險市場的活力。不過,有接近監管部門的業內人士表示,既要看到市場競爭多元化的積極性,更要注意到部分業務、部分資産、部分公司隱匿在市場總體向好背後的潛在風險。

  目前,業內對於部分壽險公司所面臨的挑戰及潛在風險,主要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防新利差損隱患,二是防代理人快速增長下的素質風險,三是防滿期給付和退保風險。

  “上一輪壽險業市場化改革,解決的是求生存問題,通過充分還原市場機制、改善市場環境,從源頭激活行業發展活力。而下一輪改革所面臨的是轉型窗口期,重點將由市場化向價值化轉型,目的是求發展。”業內資深人士一語中的。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市場份額一度下滑,但深諳價值化改革重要性的“老七家”,依舊從容篤定地執行改革的路線圖。本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的內部數據顯示,2016年初以來,“老七家”均主動控制躉繳和短期期繳業務發展,著力發展個人代理渠道和長期期繳業務,預計新業務價值平均增長率可達20%。

  與此同時,部分中小壽險公司也開始掉頭“瘦身”,探索價值化增長。比如,陽光、國華等中型壽險公司的2016 年經營計劃中收縮了規模指標,著手調整業務結構;建信、信誠等銀保係公司也開始嘗試深挖股權優勢,探索價值分享的銀保新模式。

  一家正在轉型中的中小壽險公司負責人直言,高現價業務“短錢長配”的模式不可持續,它只適合於在行業景氣度回升、經濟及資本市場向好之初,保險公司若要長久生存做“百年老店”,最終唯有回歸保險保障,這才是保險行業安身立命的基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