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新加坡公司成立 險企“出海”日益活躍
- 發佈時間:2015-06-17 07: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田燕
在監管政策逐步放開的背景下,不少保險企業開始“出海”尋找投資機會。這一方面是由於境外融資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則出於對投資收益的考慮。“走出去”的保險企業要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加強管理上多下功夫,了解和掌握不同國家保險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技術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
中資保險企業邁出了“走出去”的實質性一步。日前,中國人壽保險(新加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為“新國十條”出臺以來,首家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的中資保險企業。加上近期多家中小險企獲得境外投資牌照,我國保險企業“出海”活躍度日益提升。
海外佈局“風起雲湧”
近日,中國保監會正式批復弘康人壽境外投資的資格,這也是去年以來第九家獲得境外投資資格的中小險企。保監會批復顯示,同意弘康人壽聘請太平資産管理(香港)為境外受託人,聘請工行為託管人。監管要求弘康人壽,應當統一配置境內外資産,合併計算大類資産和具體品種投資比例,確保符合監管要求。
從2012年10月《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的印發,到2014年8月“新國十條”明確提出拓展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範圍,我國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投資規模也持續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末,保險資金境外投資餘額為239.5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465.8億元),佔保險業總資産的1.44%,比2012年末增加142.55億美元,增幅為146.96%。
從投資區域來看,保險資金主要以投資香港市場為主,港幣資産佔比較高,超過64%。從投資的品種來看,權益類資産是主要投資品種,在股票、股權和權益類産品中佔比較高;另外,不動産的佔比大約是20%左右,還有一些銀行存款和債券固定收益類的産品。“這表明,我國保險機構逐步開始保險資産全球化和多元化配置,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活躍度與影響力日漸提升。”相關業內人士認為。
紛紛“走出去”為哪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庹國柱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新國十條”鼓勵中資保險公司嘗試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風險保障。同時,支援中資保險公司通過國際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多種渠道進入海外市場,“險企可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儘快提高自身的國際化水準。”
此外,保險企業得以“走出去”也和有關政策逐漸放開相關。保監會今年3月制定的《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了拓展保險資産管理機構受託投資範圍,將其受託集團內保險資金投資境外的市場,由香港市場擴展至《細則》允許的45個國家或地區金融市場;同時,增加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
不僅政策環境利好保險公司“走出去”,而且,這也是保險公司自身的需求。“在監管政策逐步放開的背景下,不少險企在投資養老地産、債權計劃、股權計劃以及信託計劃外,開始‘出海’尋找投資機會。”業內人士表示,比如境外買樓置地、海外並購等,“這一方面是由於境外融資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則出於對投資收益的考慮。”保險業一季度數據顯示,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達2135.3億元,同比增加1251.9億元,增長141.7%,平均收益率2.23%,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
“內外兼修”抵禦風險
“走出去”必然伴隨著新的風險。為此,保監會於今年3月調整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的有關規定,以加強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監管,進一步擴大保險資産的國際配置空間,優化配置結構,防範資金運用風險。
“隨著投資海外的閘門打開,更多的險企會轉向機會頗豐的海外市場。監管層有責任幫助他們分散投資風險,以獲取更穩定的投資收益。”庹國柱認為,監管層要根據投資的情況,及時發出一些風險預警。
另外,“走出去”的保險企業要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加強管理上多下功夫。“‘走出去’的工程項目、企業和人員越來越多,他們更需要自己國家的保險公司能夠在當地為他們提供方便和價格低廉的保障服務。”庹國柱認為,保險公司要從此處著眼,儘快了解和掌握不同國家保險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技術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為海外市場佈局做好準備。(經濟日報記者 姚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