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中國五大牧場之一,位於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戈壁、草原、湖泊、山川,這片西藏面積最大的純天然草原有著美麗迷人的景色。
那曲,最能代表羌塘的地區,有著浩瀚的草原、冰川、溫泉,以及數不盡的神山聖湖和奔流四方的大江大河。
然而迷人景觀的背後卻是嚴苛的生存條件——方圓2萬平方公里,海拔4900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常年風雪交加,全年平均溫度零度左右,含氧量極低。
西藏那曲市聶榮縣,一個令人聞而生畏的“生命禁區”。在這個廣袤而嚴苛的“禁區”裏,一群來自遠方的人,與當地村民們一同戰酷寒鬥艱險,用頑強的意志力開墾著希望。
他們就是西藏國壽扶貧駐村工作隊。
2011年10月,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啟動創先爭優強基惠民駐村工作,中國人壽西藏自治區分公司積極響應號召,迅速選派幹部奔赴那曲地區聶榮縣開展駐村工作。
自2011年至今,公司先後選派12個批次超過100人次的駐村隊伍,為聶榮縣的村民們送去了脫貧的希望,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國壽格桑花”。
大事抓緊,敢拼敢擔的開路人
聶榮的山很高,離天很近,仿佛伸手便可觸摸到藍寶石般的蒼穹。
“山高路遠,道阻且長”——美麗浪漫的背後是山路的險惡,環境的艱苦。
西藏國壽扶貧駐村工作隊所駐的拔卓村,有著高海拔的地理環境和風大雪大的自然環境,村民的用電始終非常困難。前些年政府配發了太陽能,但那只能看老天的“臉色”。一到冬季,大雪封山,經常見不到太陽,有時連續兩周只能點著蠟燭過夜。
為了解決村民用電這一“老大難”問題,2013年10月,在公司領導的關心與支援下,駐村工作隊完成了供電項目報告。經過多方協調,自治區相關部門批准了18萬元建設資金,多年困擾村民們的用電問題終於盼到了解決的一天。
電有了,路還在“路上”。為了讓拔卓村能夠無路處有路、有河處有橋,2013年,公司各工作隊組織開展重點項目考察工作,完成了致富項目的意見徵集、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現場勘查、資金預算等步驟,形成了合理、可行的項目報告。為了使項目能得以順利實施,駐村隊員們無數次地來回奔波于聶榮縣、那曲地區及拉薩,為群眾“要錢”架橋、修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自治區強基惠民辦撥款10萬元用於駐地修路;2014年又撥款20萬元用於駐地架橋。錢有了,心裏踏實了,工作隊員們便組織村民開始施工。由於當地氣候環境惡劣,一年當中施工期只有兩三個月,所以他們不得不加班加點趕工期,以便早日為老百姓把這兩件事情辦好。
在平均海拔4900米的地方幹體力活,會讓人氣喘、胸悶、頭暈、頭痛、心肌缺血,但這些令人難以忍受的高原反應並沒有阻擋工作隊員們開路、搭橋的決心和腳步。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裏,每天超負荷的施工後還要拖著沉重的身體回到駐地,工作隊員們的拼勁深深地感動了村民。
“越是艱苦的地方,老百姓越需要我們。我們到這裡來不是為了名利,是為了一種責任,我們代表的是國壽在藏北高原的一面旗幟,只有實實在在把事情做好了,老百姓心裏才踏實,我們自己才心安。”嘎青村第一書記洛桑邊旦如是説。
小事挂心,群眾冷暖的貼心人
把群眾所需、所急、所盼的事放在心上,大到通電、架橋、修路、為群眾搞“短平快”的致富項目,小到調解鄰里糾紛,“群眾事無大小”,駐村工作隊成了村民們的貼心人。
為了深入了解村民們的需求,工作隊與村民們同吃同住,每逢年節還邀請困難群眾共度佳節,漢藏同胞共同準備具有特色的菜式,表演文藝節目,分享民族大團結、文化大繁榮成果。
節日期間,工作隊還積極組織開展慰問活動,駐村以來共計慰問各類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近百餘人次,讓困難群眾過上了舒心的節日。
入戶調研期間,工作隊組織隊員每天都與1至2戶牧民談心、交流;同時積極與村“兩委”溝通,每人與1至2戶困難戶結成幫扶對子,為孤寡老人背水、打掃衛生等等。他們還經常利用空余時間走訪貧困黨員、孤寡老人、困難群眾和退休幹部,與大家交朋友、拉家常,了解他們的所想所需,徵求他們的意見建議。這些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拉近了工作隊員們與村民之間的距離,村裏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習慣:有事不找村委會,動嘴找來工作隊,群眾有事他們跑腿。
2014年9月11日,一聲急促的喊聲打破了別倉村的寧靜,一位村民前來駐村工作點求援,説村民旺珠家一頭牛猝死在山上,旺珠及三個村民開車上山拉牛,因天黑又遇大雨傾盆,車陷在山上,情況危急。
群眾所急就是命令,幾名駐村隊員二話不説,冒雨馳援。當時大雨如注,上山草地濕滑,汽車根本無法抵達牛猝死的地方。如果將死牛置於原地,帶領村民撤離,那麼夜裏死牛肯定會被野狗和狼群吞吃,造成村民的財産損失。
為了將村民的損失降到最低,駐村隊與村民協商,決定依靠人力將牛拉下山。大家給牛套上繩索,一起拉著繩索並肩前行。濕滑的山坡,瓢潑的大雨,跌倒了再爬起,隊員和村民們愣是將牛從山上拖行7公里才到達山下的停車處。
村民旺珠滿懷感激地對隊員們説:“你們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不顧危險來幫助我,你們就是我的親人。”
培養“領頭雁”,扶貧扶智的引路人
俗話説:“農村富不富、關鍵在幹部”,村幹部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宣傳、組織、指揮、協調”等多重角色,是黨的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具體執行者,是團結代領牧民群眾致富的骨幹力量。
大山深處的查慶村,由於地處偏遠,村“兩委”幹部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薄弱,未受過系統學習教育、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等問題。一半以上的村幹部僅會書寫自己的名字,更別説讀書看報、開證明寫材料,根本不具備幹部所需的基本素質,甚至用漢語交流都是大問題。
這些年來,看到同鄉的一些村落在年輕有文化的村幹部帶領下發展牧業産品加工,拓寬銷售渠道逐漸富了起來,35歲的查慶村黨支部書記倫珠再也坐不住了,要發展、要改變的願望越來越迫切。
作為村支書,倫珠是一個有膽識、有魄力的領頭人,雖然沒怎麼讀過書,可憑著踏實肯幹的勁頭和熱心耿直的為人在群眾中很有威望。2017年起,自治區開展“萬民村(居)幹部文化素質提升工程”,倫珠主動找到查慶村中國人壽駐村工作隊長洛桑旦達,倫珠説:“我從小在這片草原長大,沒有漢語學習的語言環境,漢語水準限制了工作中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力和執行力。現在大家都在積極脫貧致富,不懂漢語也明顯影響了村裏合作社産品的銷路,請你們幫幫我!”
看著眼前這個焦急的漢子,旦達和隊員們認真討論研究如何幫助村幹部提素質,決定擴大幫學範圍,為5名村幹部量身制定幫學計劃。各位隊員分別承擔教學任務,並認真準備管用實用的教材,利用休息時間,重點教授村幹部藏語文、漢語文、數學三門基礎知識。
旦達主動與倫珠結成了幫扶對子,從日常用語、簡單對話、自我介紹開始教起。村委會裏、帳篷氈房外、牧場草原上常常能看到他們坐在一起學習交流的身影。為了提高倫珠的漢語水準,旦達還專門從拉薩買來了小學語文課本,讓他從最簡單的中文拼音開始學習。他鼓勵倫珠和駐村工作隊員多用漢語交流,簽閱文件必須用漢語簽字,還定時檢查倫珠的漢語學習情況,有時白天顧不上,就抽晚上的時間。
結對促學打基礎、定期檢測抓鞏固、實踐鍛鍊促成效,在國壽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查慶村村幹部的文化水準和幹事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在那曲市舉辦的文化素質提升工程測試中,查慶村5名村幹部全部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
2019年3月,倫珠書記拿著一份漢語書寫的訂貨清單高興地跑來找旦達,説村合作社優質的酸奶、奶皮、奶渣等製品賣到了省城拉薩,文化開啟的致富門路,讓村民們再也不用吃“啞巴虧”了!更令人興奮的是,經過那曲市扶貧辦的驗收,查慶村提前實現了整村脫貧。
為了感謝中國人壽駐村工作隊長期以來的扶貧扶智,倫珠帶領鄉親們送來錦旗,“心為民所想辦實事,情為民所繫解憂愁”,錦旗上的話表達了村民們的心聲。
他們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
19座簡易鋼架橋,近60公里的道路,30公里的電線,48個貧困戶的陽光玻璃房;
發動村民集資建立一個綜合農貿市場,為駐村點挖掘十余口水井,購買上百公里的草原防護欄,協調相關部門為沒有通訊信號的駐村點修建通訊基站;
幫助拔卓、別倉、查慶三個村建立牧民經濟合作社,開發創建採沙場、摩托車修理廠、散裝汽油銷售點、磚廠、利民超市、便民茶館、蔬菜大棚、兩個溫泉點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本土創業創富項目。
這是西藏國壽扶貧駐村工作隊自2011年以來開啟駐村工作後交出的成績單。2018年年底,拔卓、別倉、查慶三個村全部實現脫貧。
72歲的赤郎老人談起對駐村隊員的印象時説:“他們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迎著風雨,盛開在藍天下的羌塘,為人民帶來了幸福社會和美好的希望!我們真心感恩中國共産黨和國家,感恩這個美好的新時代!”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