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精算師:保險産品設計不僅看利潤率 還看資本回報率

  • 發佈時間:2015-06-11 09:22:00  來源:光明網  作者:劉敬元  責任編輯:郭偉瑩

  在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水準、投資水準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經營偏理財型的保險業務對資本的要求比風險保障類的要高一些

  被認為將全面影響保險行業的償二代正處於試運作期

  精算師:保險産品設計不僅要看利潤率 還要看資本回報率

  在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水準、投資水準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經營偏理財型的保險業務對資本的要求比風險保障類的要高一些

  某外資壽險公司總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稱,公司主打的高端醫療險産品利潤率只有3%-5%,但其很願意繼續做下去,原因就是産品在償二代下的資本要求低,綜合來看,股東的資本回報率不低。

  正在試運作的償二代已經對保險公司的經營産生影響。至少在産品設計階段,資本消耗是不少保險公司要兼顧的因素。“現在在設計産品的時候,都要看一下償付能力要求,期限長短、風險暴露情況怎麼樣。”某大型壽險公司産品精算部總經理王聰(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稱。而在此之前,準確地説是“償二代”試運作之前,保險公司設計産品更多考慮的是利潤率。

  但是,實際經營過程中,償付能力的影響因素複雜得多。王聰認為,如果一家保險公司股東有資本支援,自身風險管理和投資水準也跟得上的話,即使在償二代的規則下,他們傾向的業務也很可能還是偏重於理財的短期型保險業務。

  産品考慮資本消耗

  “過去是負債驅動型的,根據業務多少計提資本,跟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投資水準沒太多關係。”王聰稱,償二代下,公司在設計産品的時候,都要看一下償付能力要求,期限長短、風險暴露情況怎麼樣。

  償二代,是我國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的第二代制度體系,被稱為“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保監會主導行業用近三年時間研究制定了償二代制度標準,從今年開始保險業進入償二代試運作過渡期,保險公司每季度須向保監會報送償二代下的公司償付能力情況報告。與作為現行監管依據的“償一代”對保險公司最低資本要求則僅與業務規模呈正相關關係不同,償二代對保險公司的資本要求是與風險掛鉤的,被認為將對行業形成全面影響。

  中再産險精算與風險管理團隊在發佈的一份報告中稱,在償二代“風險導向”的新環境下,保險業可以像金融投資不僅關注收益也要考慮風險一樣,用“風險—收益”的角度來管理自己的業務組合。在這種情形下,保險公司要關注業務利潤與風險資本的比率,即“風險資本回報率”指標。

  報告舉了一個簡單例子解釋。比如一家保險公司面臨業務A和業務B可供選擇承保,業務A和業務B能夠帶來的保費收入均為100萬元,兩者的費用率都是40%,A的平均賠付率是55%, B的平均賠付率是50%,這樣,可以看出業務A的利潤率只有5%,而業務B的利潤率是10%。似乎,該保險公司應該選擇業務B。

  不過,儘管業務B的利潤率高,但由於伴隨著高風險,業務B需要的風險資本是60萬元,而業務A需要的風險資本僅為20萬元。此時,從業務利潤與風險資本比率的角度看,業務B的風險資本回報率是10/60=16.67%,而業務A的風險資本回報率是5/20=25%。因此,實際上,該保險公司選擇業務A在“風險—收益”效率上會更高一些。

  理財型業務更耗資本

  王聰解釋稱,償二代下,理財型業務的資本消耗多,是因其在分子項、分母項兩方面都對償付能力充足率結果有影響。

  在分子端的凈資産上,償二代下長期保障型産品的負債重新計算後比會計報表的負債低,而短期理財型産品的負債重新計算後比會計報表的負債高,相當於短期理財産品會吃掉一部分凈資産,導致分子變小,拉低償付能力充足率。

  在分母端的最低資本上,短期理財型産品的資産和負債的利率風險的相互抵消性不佳,會導致利率風險暴露的可能性增大,因此,短期理財型産品資本計提要求更多,分母變大,也影響償付能力充足率。

  只能説,在公司的風險管理水準、投資水準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經營偏理財型的保險業務對資本的要求比風險保障類的要高一些。

  他舉例稱,比如A公司的投資收益率長期平均水準是高於B公司的,A做理財型産品也可能是償付能力高的,因為A投資收益高,凈資産可能更高,可以做大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分子項,這時候的資本要求不一定比B高。

  保障型業務不易上量

  基於上述分析,王聰認為,即使在償二代的規則下,傾向的業務也很可能還是偏重於理財的短期型保險業務。

  在償一代的監管規則下,保險公司推出産品更多的考慮因素是盈利情況。而部分壽險公司重視理財型業務的原因在於,儘管此類産品的利潤率較保障型産品明顯偏低,但由於其更容易上量衝規模,因此,有量的支援,總體上,理財型業務的經營利潤還是會高於保障型産品。

  某中小型壽險公司副總經理也對《證券日報》記者直言,作為小型險企,他們根本沒有考慮業務佈局的“資格和餘地”,“即使放開了賣(産品),我們的資本金也是夠支撐所能賣出的最大量的。”

  他説,公司推出的理財型保險産品利潤率在1%以內,而保障型産品的利潤率達20%-30%,考慮到現在保險行業的盈利情況不錯,公司網點、渠道有限,加上保障型産品不容易上量,因此從目前看,公司還將主打理財型保險的業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