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銀康聯盈利:深耕銀保業務 申請籌建資管公司
- 發佈時間:2015-01-27 09:24:15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背靠銀行這棵大樹,銀行係保險公司自誕生起就被寄予了超速發展的期望。不過作為後來者,若想在競爭白熱化的大環境中殺出一條突圍之路,也並非易事。
作為我國首家“先行先試”的銀行係保險公司,交銀康聯人壽自5年前重組更名以來一直被業內所關注。在近日接受上證報專訪時,交銀康聯人壽總裁張宏良宣告2014年提前實現當年盈利,不僅打破一般壽險公司七至八年才實現盈利的行業規律,同時確立了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雙輪驅動的可持續盈利模式。
承保投資雙輪驅動
從張宏良透露的成績單來看,在股債市雙牛的大環境下,和其他保險公司一樣,交銀康聯2014年在投資上也收益頗豐。不過同中有異的是,他們還在承保端實現了利潤,避免了單一盈利模式可能帶來的利潤波動風險。
至於盈利的具體數據,張宏良笑言:“由於股東是上市公司,有嚴格的資訊披露制度,所以在此不便透露。”
記者獲得的一份未經審計的數據顯示,2014年交銀康聯的保費收入為26.4億元,較2009年末增長30倍;衡量保險公司利潤水準的重要指標——新業務價值3年來年均複合增長率達69%。
作為交行的子公司,交銀康聯的定位很清晰:專注銀保業務。
如何能在飽受爭議的銀保渠道,實現保費和盈利兼收?張宏良透露説,主要是選擇了走“高價值增長、低資本消耗”的可持續發展之路。2010年底,深諳中國壽險業長期經營法則的張宏良甫一上任,便提出大刀闊斧的轉型計劃——即轉變理財型業務在公司保費收入權重過大的局面,轉而深入交行“內部”,瞄準銀行不同層級客戶,專注于發展長期保障類業務,全面提升在售産品的加權邊際利潤率水準。
能夠逆勢放棄“規模造勢”,轉型“效益優先”,這與交銀康聯的股權結構和股東關係息息相關。交銀康聯只有兩個股東,交行和澳大利亞康聯集團各持有62.5%和37.5%的股權,且雙方在發展理念上高度一致。張宏良透露説,“股東雙方最近達成了一致,聯手對公司增資6個億,目前增資方案正在審批中。”
申請籌建資管公司
在第一個五年交出提前盈利的成績單後,2015年交銀康聯將啟動新五年計劃,再度踏上轉型之路。具體的計劃是:在繼續深耕銀保渠道的基礎上,打造以財富管理為特點的新直銷模式,加速在三四線城市佈局,並注重提升資産管理能力。
張宏良透露,2015年交銀康聯將通過“跨界”,在大金融的格局下,依託交行集團化優勢,不僅銷售保險産品,還會在合規的前提下代理銷售資管類産品。
此外,他還透露,今年還準備申請開設獨立的資産管理公司。由於重點發展長期高保障業務,交銀康聯的産品久期普遍長于同業平均水準,負債端的拉長,將倒逼銀行係保險公司在資産端尋找更多、期限更長的投資項目。而是否擁有獨立的資産管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乎保險公司在項目獵取過程中的優先權和成功率,並可節省下一筆不菲的管理費。
交銀康聯積極申請資産管理牌照的背後,折射出銀行係保險公司拓寬投資業務範圍的強烈訴求。這是因為,資産管理公司能做原來保險公司的資産管理部門或資産管理中心所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吸納外部資金,自己發理財産品,做第三方理財業務,發行另類資産項目等。
而事實上,銀行係保險公司在此方面有“近水樓臺”之天然優勢。如背靠母行交行,使得交銀康聯能夠獲得部分“知根知底”且收益率不錯的優質項目,可以承擔起發行這些資産項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