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人才紛紛投奔現貨交易平臺
- 發佈時間:2016-04-12 08: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各地快速發展的現貨電子交易平臺,正成為期貨市場人才新的“吸金石”,其中期貨風險管理人才最為搶手。
在各地陸續出臺的“十三五”規劃中,成立各種要素交易平臺成為地方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上周,廣州就明確要成立和發展包括金融資産交易平臺、碳排放權交易所、股權交易中心、航運交易所、電力交易中心、珠寶玉石交易中心、鑽石交易中心、商品清算中心、廣州商品交易所等12家交易所。
不僅僅在廣東,其他省份的積極性也非常高漲。比如山西省4月8日提出積極完善現貨交易,繼續爭取開展動力煤衍生品場外交易試點,加快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設。而在上周,江蘇在國內率先將文交所發展寫入“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出“加快文化與金融的互動融合,規範發展文化産權交易所”。
在各個省份都陸續提出各自發展規劃的同時,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個交易平臺紛紛曬出自己的批文資質,同時推出多個政策制度,加強自律監管,希望重塑行業形象,提高投資信心。同時,各個交易平臺也在招兵買馬加快平臺建設,期貨公司的風險控制人員成為“香餑餑”。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常清表示,當前期貨、現貨分割的管理體制面臨嚴峻挑戰,健全市場體系需要解決期貨現貨分割這一歷史難題,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進一步融合是未來發展趨勢。
常清説:“比如國外的期貨市場,你當天去買貨它也有,期貨轉成現貨它也有,你做一個星期的、做三個月的它都能提供。而我們的不是,遠期就提供遠期的,期貨市場被規範成了非完整意義上的期貨市場,不能提供完整的服務,所以才出現了很多大宗商品交易電子盤。”
大宗商品市場研究機構——商通社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5日,全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共計1570家。其中,文化交易所在過去一年中“異軍突起”,總成交規模突破萬億,發展勢頭令人驚嘆。根據全國27家典型郵幣卡電子交易平臺數據統計,2015年全年累計成交金額1.4萬億元。其中,成交金額超過100億元的電子交易平臺就有14家。
商通社專家希玟表示,整體看全國交易市場建設已從求量變為求質,市場優勝劣汰的速度在加快。僅從註冊資本來看,去年至今,新建交易市場註冊金普遍超億元,甚至有多家10億級別的“大塊頭”。同時,交易市場間兼併整合、資産重組、代管託管等也在頻頻發生,2016年必將成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整合元年。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