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期貨 > 期貨資訊 > 正文

字號:  

期貨業創新紅利始兌現

  • 發佈時間:2015-08-31 05:31:41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鄭夢琦

  今年上半年,150家期貨公司實現凈利潤37.06億元;這包括完成備案並開展風險管理試點業務的37家子公司,其營業收入高達138.72億元,凈利潤為8550.65萬元和完成資管業務備案的74家公司,2782個産品規模合計559.25億元。總體來看,期貨公司各項創新業務正在逐步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一部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賺足了社會各界眼球,遊戲中團隊人員通力合作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放眼整個資本市場,每一環金融市場都是一個團隊,只有互相協作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期貨市場立足於現貨市場,獨有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是其他金融市場無法替代的,但長期以來期貨公司仍依靠傳統經紀業務,面對創新發展,始終有心無力,但這種局面能否被打破?創新業務成為公司新的盈利增長點是否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課題?

  截至上週末,23家上市券商陸續公佈了半年報。中國證券報記者從這些半年報中了解到,其子公司(期貨公司)業績同比均有了較大提升。

  通過進一步了解,這些期貨公司資管和風險管理創新業務開展有著不同程度的收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期貨業創新發展與證券、基金等其他金融行業相比,還有著很大差距,但由於期貨市場首先立足於現貨,市場功能發揮也與之不同,加之市場發展起步較晚,這也決定了業務創新發展存在一定局限性。就目前來看,行業多項創新業務正處於“量的擴張”階段,如果期貨公司後期將這些創新業務堅持下去,勢必將成為業務上新的利潤增長點。

  創新業務收益出現提升

  從類別來看,150家期貨公司大致可分為券商係、現貨係和傳統係,隨著近年來監管層的支援發展,券商係期貨公司借助股東優勢,逐漸趕超其他類別期貨公司,這一點從中國期貨業協會日前發佈的2015年期貨分類評級結果不難看出。

  今年的期貨公司評級結果顯示,在44家A類期貨公司中,超半數為券商係期貨公司;同時,在7月份公佈的期貨公司2014年度財務數據情況,也已提前反映出券商係期貨公司所處的行業位置。去年150家期貨公司整體盈利40.72億元,其中凈利超過0.5億元的公司有27家,合計盈利29億元,佔行業總盈利的72.15%,而這27家公司中,券商係期貨公司有18家,佔比為67%。

  截至目前,23家上市券商已陸續發佈半年報。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這些上市券商子公司(期貨公司)業績均有了很大提升。

  數據顯示,23家上市券商中,除太平洋證券旗下暫無期貨公司外,其他22家上市券商旗下均有期貨公司(申萬宏源證券旗下有申銀萬國期貨和宏源期貨兩家期貨公司)。截至8月30日,23家上市券商係期貨公司上半年實現凈利14.65億元,其中,中信期貨、國泰君安、國信期貨、光大期貨、招商期貨、廣發期貨收入居前,凈利均突破1億元。

  據悉,上半年期貨公司凈利大增除依靠傳統經紀業務收入外,創新業務方面的資産管理和風險管理業務也有了明顯收益,這也反映了期貨創新業務發展有了實質性進步。例如華泰證券半年報顯示,在期貨資産管理業務領域,控股子公司華泰期貨于2012年11月19日獲得期貨資産管理業務資格。報告期內,華泰期貨積極開展傳統資産管理業務的同時持續推進業務創新,截至報告期末,期貨資産管理業務産品共78隻,委託資産管理規模達40.12億元,期貨端權益達8.39億元。

  同時,報告期內,公司期貨IB業務繼續延續增長勢頭,IB業務權益和IB業務收入均大幅提升,期貨IB業務日均權益17.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5年6月30日,華泰期貨總資産1549119.03萬元,凈資産115719.10萬元;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9180.42萬元,利潤總額11167.52萬元,凈利潤8575.70萬元,同比大幅增長233.01%。與此同時,在今年的期貨公司分類評價中,繼續保持AA評級。

  與華泰證券半年報同樣披露旗下期貨公司創新業務進展的,還有西部證券國元證券等。業內人士表示,從上市券商半年報可以看出,期貨公司單純依靠傳統經紀業務收入的格局正在向“多條腿走路”局面轉變,期貨創新業務已經有了實質進展,期貨公司也實現了“質的提升”。

  持續性待考

  監管層大力推進,期貨公司深耕細作。各方經過幾年努力,期貨創新業務目前有了一定規模。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多個渠道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份,已受理期貨資管業務備案申請的有75家,完成備案74家,1家正在審核;備案資管計劃數量合計2782個,其中“一對一”989個,“一對多”1793個;産品規模合計559.25億元,“一對一”287.74億元,“一對多”271.51億元。而在今年5月份,期貨資管計劃數量不過1800個,規模約400億元。

  同時,風險管理公司設立備案42家,開展試點業務的有37家,已開立期貨交易賬戶有35家。42家公司註冊資本為49.6億元,總資産為101.58億元,凈資産為37.26億元,上半年度業務總收入為138.72億元,凈利潤為8550.65萬元。

  不過,與其他資管業務相比,期貨資管業務規模還相差甚遠。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最新發佈數據顯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總規模約30.35萬億元。其中,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規模7.11萬億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9.05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産管理業務規模10.25萬億元,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産管理規模3.89萬億元。

  期貨創新業務將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這是否還懸而未決呢?

  國投中谷期貨總經理高傑表示,相比其他金融行業,期貨市場還屬於小眾行業,其業務內容更多的是服務産業客戶。期貨的兩大基本功能和現貨市場一樣,都是由價格、參與者、成交量、履約等因素決定,但由於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相輔相成,很難獨立發展進行創新。期貨市場有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的作用,其業務創新始終圍繞服務實體經濟而進行。

  高傑表示,期貨風險管理和資管業務發展始終要把風險放在第一位,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是相輔相成的,但就相輔來説,二者之間不能出現較大距離。所謂的創新業務或新業務,都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圍繞著核心競爭力進行。

  國投中谷(上海)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表示,在目前的期貨創新業務中,規模最大的當屬資管業務,但具體來看,多數期貨公司資管業務仍處於微利階段,僅部分期貨公司在投資諮詢業務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這也屬於個案。期貨公司開展創新業務,除了大量的資金成本投入外,人才也是很大制約因素,就目前來看,這些創新業務還處於初期階段。

  轉型關鍵在於創新

  創新發展的前提在於資本投入,對於期貨公司而言,單一盈利途徑將成為限制其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擴充資本也成為擺在期貨公司面前的難題。

  為了抓住當前市場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補充期貨公司資本金,監管層也進行政策鬆綁,讓期貨公司多路徑緩解資本緊張局面。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目前150家期貨公司中,69家公司表示今年有補充資本的計劃,其中32家計劃採用股權融資的方式(2家擬境內上市,2家擬香港上市,28家計劃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22家公司計劃採用債權融資方式,22家公司擬通過股東增資等方式來補充資本。

  中國期貨業協會相關人士此前在公開場合表示,積極探索風險管理公司開展做市業務是實現公司轉型的關鍵,期貨市場的本源是風險管理,體現風險管理職能對期貨公司來説非常重要,公司要提前考慮轉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問題,根據各自特點,尋求不同方式和方法,積極打造以風險管理為主的衍生品服務集團。

  高傑表示,對於不同的期貨公司而言,在開展創新業務時也有著不同的優勢,例如現貨係期貨公司在開展風險管理業務就具備良好的基礎。國投中谷期貨基本以産業客戶、法人客戶為主,保證金比例來看,法人客戶佔比在86%左右,客戶結構比較成熟,這為開展風險管理業務進行各項創新都奠定了良好基礎。

  宏源期貨總經理王化棟表示,目前期貨資管業務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類型上以對衝套利策略為主,都已實現絕對收益,且在30%以上。除套利期貨之外,其他公司在配置上還增加了股票等其他投資類別,但市場波動較大,監管有所調整,目前資管業務發展也受到一定影響,尤其是這類産品,增長勢頭可能受阻,但整體來看,該項業務發展還是不錯的,後期規模上還會有所突破。相對來説,今年風險管理業務發展比較謹慎,由於去年一些公司在合作倉單方面出現一些差錯,同時一些公司在做場外業務方面,包括場外報價和場外OTC等,還未形成規模,只是有了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期貨公司也在積極參與新三板業務,這的確是行業的創新和突破。“發債和上市等方式,都是為了資本充實。”王化棟表示,未來期貨公司差異化特點將更加顯現。

  儘管創新業務已經嶄露頭角,但目前來看,仍面臨著多方面問題。方正中期總經理許丹良表示,儘管資管業務“一對一”放開後呈現快速增長勢頭,但第三方支付渠道存在配資可能。此外,期貨公司在與證券公司合作開發産品方面也存在問題,由於期貨公司風控體系已經無法銜接券商系統,導致期貨資管産品也受到一定影響,後期量化産品怎麼定位還要等待監管層定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