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雲正散,陽光漸強。如何通過愈發透明的資訊披露看清偽私募的真面目,避開問題私募的坑?
對失聯、受罰私募的有關情況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如果私募有以下特徵,投資者應該格外警惕。首先,對成立時間超過兩年但旗下産品極少的私募要存疑。多數偽私募對産品佈局不重視,其目的或是變相開展借貸業務或是非法集資和詐騙。其次,保本保收益的私募不能碰。推介材料中出現“選擇我們,本金無憂”或是“承諾一年內以回購方式還本付息”,都是違規行為。最後,在多個媒介公開宣傳的私募多半不靠譜。
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也為投資者推薦了幾招“避雷”絕技。
一是從管理人公示資訊下手,層層擊破。中基協對私募的信披披露非常完整、細緻,投資者應該核對公示資訊中的基金管理人全稱、組織機構代碼是否與該私募機構宣傳資料上所提供的一致。而且按規定,私募管理人在更換辦公地址之後需要及時在協會更新,投資者可以根據備案資訊上的辦公地址實地走訪。
二是仔細核對打款資訊,認準募集賬戶。當涉及打款事宜時,投資人應將相應數額的資金轉至基金募集賬戶,而非個人或公司賬戶,因為從認購到贖回,私募基金募集的資金始終屬於投資者,私募機構只是代為管理。
三是向違規公開展示業績、承諾保本與保收益的私募説不。那些披著私募正規軍外衣做非法集資的機構,為了募集更多資金,往往會降低投資門檻,向投資者承諾保本,或者承諾遠超市場理財産品的高收益。
四是關注私募凈值是否真實可靠,相信專業力量。部分私募慣用的手法就是首先用自有資金做出成績打出名聲,然後將此部分基金進行清算,再發行一批沒有託管的基金,欺騙投資人買入。投資人可通過查詢多個第三方平臺數據,交叉驗證私募産品凈值的真實性。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