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基金公司總經理成奔私新主力 券商銀行人搭夥創業

  • 發佈時間:2015-05-13 08:37:5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5月6日,近一年來離職的公募基金經理達236人,而去年同期僅156人。截至4月末,完成登記備案的私募管理人數量已超萬家;私募行業資産規模約2.5萬億元,距一季度末公募基金管理的偏股型基金2.8萬億元整體規模僅一步之遙。

  浩浩蕩蕩的“公轉私”浪潮,不僅迫使部分公募基金公司開始反思自身僵化的機制,也深刻影響著傳統作坊式私募公司,類公募化私募基金逐漸成為主流並得到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傳統作坊式私募公司將何去何從?《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對此進行了詳細調查。

  去私募創業,成為眼下資産管理行業最時興的選擇。公募基金群體中,除耳熟能詳的明星基金經理外,近一年來總經理下海漸成趨勢,而市場部、中後臺、運營風控等人才也成為私募挖角對象。

  經過《每日經濟新聞》理財部記者的走訪了解,券商行業中不僅資管人才,那些手握客戶資源的市場人員更成為新私募的理想合作夥伴,同樣掌握市場資源的私人銀行部門人員以及銀行信貸人員也都相繼選擇奔私的創業思路。

  總經理奔私漸成趨勢

  2010年,莫泰山挂靴交銀施羅德總經理後,加盟重陽投資,打響基金公司總經理“公轉私”的第一槍。2012年,他創辦了博道投資管理公司。

  隨後的一年多,在“公轉私”的名單中,這些名字相繼出現:原財通總經理陳東升、原國投瑞銀總經理尚健、原萬家副總呂宜振、原民生加銀總經理俞岱曦,以及今年4月離任的匯添富總經理林利軍和興業全球(340006,基金吧)副總經理杜昌勇。公募基金高層甚至總經理的奔私潮愈加洶湧。

  儘管基金公司總經理等高管職位依然具有吸引力,但隨著公募基金牌照的不斷放開,制度紅利優勢的逐漸消失,以及公募基金機制的日漸僵化,公募基金高管職位的吸引力和性價比也將大打折扣。

  而從上述“公轉私”的基金公司總經理髮展來看,他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定下了不同的發展策略,目前發展良好。

  博道投資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從公募基金中挖掘了一批優秀人才,已完成各類産品線的初步搭建,其資産規模超過50億元。

  尚健領銜的弘尚投資依靠紅杉資本的優勢,奉行穩健經營理念,也在陸續構建全平臺産品。俞岱曦創辦不久的萬噸資産,將初期目標鎖定在A股和新三板市場,資産規模也突破了15億元。

  剛剛轉身的林利軍則在那封令人動容的離職信中誠懇地寫道:“我將更加簡單,更加專注,更加超長期、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從發現價值走到發現與創造價值,幫助真正的企業家創業創新,為打造世界級的中國企業盡綿薄之力。”坊間也普遍預測,林利軍的下一站將是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

  明星基金經理離職潮涌

  基金經理的奔私潮則早已氾濫,而那些明星基金經理的轉身,更讓業內感嘆:公募已淪為私募的“黃埔軍校”。

  而這張“公轉私”的名單也頗為耀眼:前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原興業全球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王曉明、前博時基金權益投資總部董事總經理兼股票投資部總經理鄧曉峰、前寶盈基金的基金經理王茹遠、前景順長城副總經理王鵬輝、前上投摩根投資總監馮剛、嘉實基金的黨開宇……

  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數據顯示,2014年共有216名基金經理離職,創出新高,離職率高出2013年6.59個百分點。“公募行業監管太嚴,性價比低還有承擔壓力,關鍵是這一波走的都是有名氣的,可以説公募基金經理排名前1/4的都有跳槽動力。對他們而言,趕上牛市私募做一兩年就可以了,公募可能要十來年甚至是一生的規劃。”一位資深券商資管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其實,我在公募已幹了十年,每年做到前1/3的排名,壓力不算大,但我最終選擇出來做私募,就是想換個環境磨練一下,因為要考慮的事情更大,對自己是個挑戰。”一位公募老將坦言。

  滬上一位資深公募人士指出,資産管理是個靠人的行業,資本所佔地位很輕。剛進入公募時,他是抱著做一輩子的打算,可後來才發現原來還有一條路可走。從資産管理行業佔GDP的比重看,公募和私募都有很大發展空間,而後者更大。另外,從市場環境來看,過去十五年都未發生的事情,在過去半年到一年都發生了。站在這個時代,感受到改革現象很強烈,尤其是資本市場的改革。

  一些80後基金經理也選擇到私募創業,其中一位80後基金經理就表示,“我離開公募,是覺得公司的機制有些僵化,反應較慢,錯過了很多機遇。另外也想出來磨練自己,合夥制的文化以及工作氛圍,我也比較喜歡。”

  券商銀行人員加入潮流

  公募投研人員加上擁有市場資源的券商及銀行人士,組成了這些新私募的團隊。

  “多年發行産品路演,基金經理對券商銷售渠道的人員很熟悉。客戶群體對基金經理投資思路的認知度,市場人員的銷售能力和客戶溝通能力,雙方可謂知根知底。在公募基金人士要創業時,這些手握客戶資源的市場人員就成為他們選擇的合作夥伴。”某基金高層人士指出。

  此外,券商資管投資人士的奔私也在加速。

  銀行尤其是私人銀行,掌握了大量高凈值客戶人脈,而這些客戶正把資産從原有的房地産向理財市場轉移,就為私人銀行的人士進入私募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銀行信貸人員,手中有不少的機構客戶群體。這些機構客戶往往追求穩定的收益,並不喜歡太冒險。目前實體經濟景氣度不高,銀行信貸人員貸款也沒有以前順暢。一些企業不願意向銀行借錢,更願意掛牌新三板,因為能獲得更多融資且更為方便。另外,存款搬家已是大勢所趨。”前述基金高層人士進一步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