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公募基金經理批量下海 平臺型私募誕生

  • 發佈時間:2015-01-13 08: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公募基金經理的離職奔私潮,催生了私募産業鏈的新商機。其中,平臺型私募就是應運而生的新事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了解到,原南方基金投資委員會主席、投資總監邱國鷺的最新身份是上海一傢俬募基金公司的CEO,定位於打造業內頂尖的私募基金平臺。

  據記者了解,伴隨著年末基金經理的離職潮,平臺型私募正成為行業一種新趨勢。

  平臺型私募誕生

  “我現在搭建一個財富平臺,希望把全國最優秀的基金經理吸引到這個平臺。我們負責産品發行、研究支援、中後臺運營和長期資本對接,基金經理專心做投資,為客戶創造收益。”邱國鷺表示,他創建了一傢俬募基金平臺,目標是打造匯聚頂尖高手的私募基金平臺,條件成熟的時候也會進入公募基金行業。

  邱國鷺有16年基金業經驗,他曾是60億美元私募基金合夥人、跨國對衝基金創始人。搭建私募平臺的想法,與其在對衝基金的經歷有關。

  “對衝基金的合夥人不僅要做投資和研究,還要管産品設計、銷售、客戶服務、運營等一系列業務,會牽扯投資人的很多精力。”邱國鷺介紹,很多公募基金經理下海創業,但只有2/3的精力是花在投資以外的中後臺業務。

  “我們可以配備最好的研究支援、渠道資源、資本對接和運營服務,讓基金經理可以從瑣事中解脫出來,把所有精力放在投資上。”邱國鷺説。

  目前,私募基金行業的激勵機制是業績報酬的20%可以分給基金經理。但實際上,私募通過信託、券商以及銀行等渠道發行産品,這些仲介機構分成有的高達8個點,而私募基金真正拿到的激勵報酬約為12個點。

  在邱國鷺打造的私募平臺,負責管理産品的基金經理獲得的提成絲毫不低於其獨自創業。

  “我們平臺發行的産品,三分之二的提成分給基金經理。”邱國鷺介紹,僅從利潤分配機制看,這傢俬募平臺初期相當於免費服務於基金經理,但只要能聚集最優秀的投研人才,長期盈利模式不必擔憂。

  “私募基金自己出來創業,需要支付不小的發行成本。但現在有一批國內外資金主動找到府來,平臺銷售産品的成本非常低。”邱國鷺透露,早在一個月前,就有多家海外機構資本(如大學捐贈基金和FOF基金)詢問投資事宜。

  記者了解到,這傢俬募基金平臺目前已聚集了來自不同行業的投資高手。其中,公募行業就有“最穩定的基金經理”,自2007年8月至2013年8月,其管理的中銀中國基金6年累計業績在200多只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三。

  此外,加盟平臺的還有一位民間高手。他是一位快速消費品的銷售人員,自2009年開始投資消費品,6年的投資回報達到近30倍。

  第三位投資經理有17年從業經驗,曾經在亞洲最大的獨立基金高瓴資本擔任總監,作為團隊資深成員參與管理的耶魯大學QFII帳戶擁有驕人的長期業績。

  此外,還將有知名海外對衝基金經理和頂尖投行交易員陸續加入。這些人背景各異,但共同點是投資經驗豐富、長期業績突出,並且在各自領域有顯著的過人之處。

   新趨勢

  邱國鷺打造的私募基金公司是業內較早、規模較大的平臺型公司。最近一個月,一批公募基金的老將下海,搭建平臺型私募正成為行業的新趨勢。

  “我辭職時想自己註冊一家公司,但要找一個跑市場的銷售來幫忙,還要搭建研究和中後臺團隊,瑣事比較多。”一位近期正在搭建平臺型私募的老總陳俊(化名)介紹,他與同行交流後萌生了搭建私募平臺的想法。

  “搭建一個平臺,大家可以共同分擔研究、辦公場地等綜合成本,還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實現研究和資訊共用。”陳俊介紹,其所在平臺初步確定有幾位合夥人,既有公募的基金經理,還有券商營業部老總負責産品銷售。

  在上述私募平台中,基金經理、銷售團隊和股東間的工作職責和利益分成亦各有不同。

  “基金經理負責管理産品,可以拿12個點分成。銷售團隊和股東各拿4個點。”陳俊介紹,股東負擔公司的固定成本,如辦公場地、研究員等團隊的固定費用。而研究團隊獎金則由基金經理從業績提成中來進行分配。

  近段時間,公募行業有幾十位基金經理下海創業。在他們看來,加盟平臺型私募基金比單獨創業更有吸引力。

  “自己一個人出來單幹,要管公司運營、渠道溝通、團隊培養等一堆瑣事,沒辦法集中精力做投資。而加入平臺型私募,可以把這些交給平臺處理。”一位準備離職的基金經理表示。

  除此以外,吸引基金經理搭建平臺的另外一個因素是聚集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可以快速把規模做大。

  “一個平臺有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在券商、銀行等不同渠道發行産品,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樹立公司品牌。”深圳一位近期剛離職的基金經理表示,基金經理出來單幹,規模達到50億就很難再往上突破。而多位基金經理聚集在一個平臺,兩年內就有可能幹到兩三百億的規模。

  與私募基金單獨創業的精打細算不同,平臺型私募無論是在辦公場地還是人員招聘都更加“大手筆”。例如,前者只招聘三四位研究員,而後者的研究團隊則有近二十位。

  機構圈內轉發的一則招聘資訊顯示,某平臺型私募招聘研究員分為三個級別:普通研究員要求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底薪是20萬元;高級研究員要求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底薪是40萬/年;而核心研究員的年薪則是面議。

  上海一位從外資投行轉身私募行業的老總近期也在招聘資深行業研究員,他希望尋找有三至五年研究經驗的分析師,開出的年薪是80萬-100萬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