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牛市夾擊貨基遭大量贖回 基金公司年底規模待考

  • 發佈時間:2014-12-15 08:5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一邊是牛市行情下股市的一路狂飆,一邊是年末規模大戰的步步緊逼,處在夾擊中的基金公司幾乎是一波歡喜一波愁。

  深圳一位基金經理告訴理財週報記者,“基本上基金公司都會選擇在年末這段時間靠固收産品來衝衝量,但在當前這種市場行情下,投資者對固收産品的熱情度大幅下降,短期內想以此來壯大規模變得不再那麼可行。”

  從實際發行情況看,固收重頭貨幣基金的發行確實在一定程度遇冷。多家基金公司坦言,貨基的發行遠不及之前。

  更為糟糕的是,貨基資金抽離之際,債市“黑天鵝”的爆發對基金公司固收部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年終之戰,結局如何?值得期待。

  規模穩定但增速放緩

  貨基發行遇冷,從四季度發行情況即可一窺究竟。

  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10月共有5隻貨幣市場型基金髮行,發行總份額為295.52億份,佔當月基金髮行總份額的46.53%,平均發行份額為59.1億份。進入到11月,基金公司發行貨基明顯提速,共發行了11隻貨幣基金,然而,發行總份額僅為77.01億元,市場佔比下降到26.08%,平均發行份額僅為7億份。

  此外,從貨幣基金的整體市場佔比來看,亦能發現一些端倪。

  今年10月,市場上貨幣基金的總數為217隻,市場份額佔比為48.55%;11月貨幣基金總數為226隻,市場份額佔比下滑到48.16%;截至12月10日,市場上共有228隻貨幣基金,市場份額佔比跌至47.63%。

  而去年,這一數據卻是節節攀升,2013年12月貨基市場佔比更是比11月高出8個百分點。

  對此,廣州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相關人士表示,“牛市行情下,貨基的收益率毫無競爭力,規模增速減慢是肯定的。”

  上述人士還透露,“自11月24日行情啟動之後,我們公司貨幣基金的凈贖回已經超過了50億。以前贖回沒這麼明顯,我們也沒有刻意去統計數量,但牛市行情下,大家覺得股基或直接買股票更賺錢,所以贖回的情況比較嚴重。”

  不過,儘管投資者熱情減弱,但貨幣基金規模並未出現市場預期的大幅縮水現象。

  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7月、8月、9月貨幣基金的規模分別是16,714億份、16,801億份、18,548億份;進入第四季度,貨幣基金10月的規模為18,945億份,11月為18,947億份,截至12月10日,貨幣基金的規模也已經突破了19,000億份。以此來看,四季度貨幣基金的規模相較三季度而言,基本處於穩中有進的狀態。

  顯然,在年末衝關壓力下,基金公司不敢輕易捨棄這塊肉。12月以來,易方達、南方、新華、英大等基金公司都發起成立了貨幣市場基金,不過,除了南方理財金規模在35億元左右,其他基金規模都較小,例如新華活期添利目前規模就僅在2億元左右。

  此外,亦有基金人士告訴理財週報記者,“我們公司並沒有出現較大程度的貨基贖回現象,整體比較穩定”。

  贖回受阻墊資壓力凸顯

  儘管貨幣基金規模依舊堅挺,但近期“寶寶”類産品的流動性壓力卻已經有所顯現。

  12月8日,華夏基金發佈的一則公告引起記者注意。華夏基金理財通又一次宣佈暫停快速贖回業務,提示投資者“贖回總額度已滿,快速贖回暫停”,且“恢復時間不再通知”。如此一來,“寶寶”的當日贖回到賬功能將再次受阻。

  目前“寶寶”産品的贖回方式主要有快速贖回和普通贖回兩種,從實際情況來看,“寶寶”類産品的贖回時間一直在延長。最初快速贖回實行的是無條件實時到賬,之後改為24小時內到賬,再後來又增加“快速贖回不享受當天收益”的限制條件,至今甚至暫停快速贖回;而部分“寶寶”類産品的普通贖回也由原來的次日到賬變為第三日到賬。

  “寶寶”産品本打著“T+0”的招牌虜獲大批投資者的心,而今贖回時間一再延長,客戶的流失成為在所難免之事。

  更嚴重的是,在“T+0”優勢難以兌現的情況下,牛市行情下股市的日漸回暖又將吸引投資者轉移資金,從而進一步加大“寶寶”類産品的墊資壓力,如此一來,將形成一個加速的壓力迴圈,使“寶寶”類産品在流動性上更為困難。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T+0”一再受阻將導致客戶體驗度大幅下降,而“寶寶”類産品本身不斷下降的收益率也將助推投資者抽離資金,餘額寶[微網志]在今年三季度規模就首度出現下滑,已經是一個很明顯的徵兆。

   九成債基下跌引發贖回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説貨基的“抽水”已使得基金公司固收部壓力倍增的話,那麼近日債市“黑天鵝”事件的爆發則更令固收部措手不及。12月8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證登)發佈了《關於加強企業債券回購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企業債的質押資格條件進行洗牌。

  《通知》要求,從即日起新增的企業債券回購資格申請窗口將會暫停,除部分高等級企業債外,已取得回購資格的企業債券暫不得新增入庫;而未納入地方政府債務的企業債也將失去質押資格。

  這一突如其來的政策隨即在二級市場引起了巨大反應。12月9日,多只未滿足評級標準的企業債大幅下跌;受此影響,此前重倉企業債的券商和基金亦間接遭到殃及。據wind數據顯示,12月9日當天,在784隻開放式債券基金中,近9成出現下跌。

  廣州一位基金經理當日收盤後就向記者表示,“今天調倉幅度相當大”,其管理的債券基金在12月9日當天跌幅超過5%。

  而匯豐晉信基金經理向記者解釋道,“由於目前較多機構投資者通過交易所的城投債券進行回購杠桿套息,一旦這些債券暫時失去回購資格,債券的風險溢價將上升。短期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造成市場的恐慌預期,部分機構因此産生的流動性需求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債券拋盤,導致其他本不受本《通知》影響的債券受到一定程度的牽連。”

  毫無疑問的是,從短期來看,債市“黑天鵝”對債券基金的影響還在擴散,而貨基與債基的尷尬局面亦使得年末基金公司排名戰充滿莫測。

  不過,亦有基金公司表示,“今年我們並沒那麼在意規模這件事,還是回歸賺錢本質,什麼基金好賺就發什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