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庚基金
當都市人的工作生活被持續的緊繃狀態裹挾,一種充滿放鬆和自在的心理狀態——“鬆弛感”開始流行。
“鬆弛感”代表了一種穩定、從容、平和的情緒狀態,也是人們面對壓力和挑戰時能保持冷靜、學會放鬆的生活態度。
在投資領域,擁有鬆弛感意味著投資者面對市場的波動時能夠不過度緊張或焦慮、不因情緒波動做出極端選擇,而是保持冷靜、思維清晰,理智地從長期視角來思考問題,採取專業的方法與計劃,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
正如“鬆弛感”是解脫忙碌、獲得更加平衡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心理“舒適區”,它也是處在壓力與焦慮中的投資者獲得幸福感的重要條件。
接下來,深耕君就和大家聊一聊:通過哪些方式,可以培養投資的“鬆弛感”?
嘗試離市場再遠一點
很多時候,投資者的焦慮情緒都來源於“太關注市場走勢”,當市場大漲,蠢蠢欲動的投資者便被積極情緒鼓勵買入;當市場大跌,驚慌失措的投資者又因恐懼被迫賣出。
而過度的交易將進一步把投資者捲入焦慮緊繃的迴圈之中:沉迷于短期交易——情緒波動加劇——失誤概率提升、投資回報更差——喪失投資樂趣。這一系列的行為于取得滿意回報而言收效甚微、更與收穫投資的幸福感背道而馳。
其實,與其每天關注市場走勢、基金凈值,不如嘗試離市場遠一點,主動與焦慮的源頭保持距離,接受市場有漲有跌的現實,適度放手,讓市場按照其自身的規律運作,我們只需定期評估賬戶,確保投資策略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即可。
避免資訊過載
被譽為“全球投資之父”和“歷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 的約翰鄧普頓,用1萬元美金創造了220億美元的財富,他最令人推崇的投資哲學之一便是“不要從眾”。作為一名逆向投資高手,他擁有沉穩、冷靜的性格,更有趣的是,他的日常生活更是高度踐行著“離群索居”的原則,遠離資訊中心。
在居住地上,約翰鄧普頓搬離了華爾街,隱居於巴哈馬群島,多數時間裏,他都是在海灘上支起一把遮陽傘,閱讀、或處理其他事情,而不是將大量時間精力花在研究股票上,只是會花一個小時左右閱讀從紐約寄來的過期報紙與股市評論,一年花在投資上的時間大約150小時。
這種獲取少量資訊、甚至資訊延遲的投資習慣,不僅沒有讓他在投資收益上大打折扣,反而助力他的投資事業從低谷邁上巔峰。
資本市場上每天都會有無數的資訊,比如價格的波動、交易量的增減、企業的新聞等等,這其中,可能只有相當低比例的資訊能幫助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更多的可能只是干擾投資決策的噪音。
如何避免資訊過載、避開噪聲影響?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當把觀測的週期不斷拉長時,我們就更容易在金融市場的大量噪聲中,提取出真正有價值的資訊,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決策。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選擇具備持續增長邏輯的基金後,耐心持有,避免對外界資訊照單全收、降低對基金的觀測頻率、減少對每日凈值波動的關注,也許更容易獲得基金能夠帶來的長期優秀回報。
專注自己的投資計劃
投資的“鬆弛感”往往體現在投資者的心態和行為上,只有建立一個切實可行、井然有序的投資流程,才能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時,減少情緒的影響,冷靜理智地做決策。
一個客觀的投資流程,包括確立自身的中長期投資目標,通過自我風險評估與深入的市場與産品研究,構建一個適合的投資組合併定期審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選擇配置多元的投資策略,分散投資不同的資産類別以降低風險。
對於投資者而言,避免焦慮的最好方式之一便是減少對市場風格切換的關注,專注于研究基金的投資策略是否有效、基金經理是否注重公司基本面並知行合一、基金的策略和業績是否經過歷史驗證……根據這些因素,構建好適合自己的基金組合。
不妨拿出筆電,記錄自己的每一筆投資、定期檢查賬戶變化,從自己的經驗中汲取力量,這樣既能減緩壓力、將情緒轉化為有效行動,也能有助於在市場的起伏中保持頭腦清醒、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永遠要把注意力放在主要矛盾上,不為過多的噪音干擾。
結語
一個人的“鬆弛感”來自於不易被外界影響的充實內心,培養投資的“鬆弛感”更多需要用自己的方式獨立思考問題。當市場吵吵鬧鬧、起起落落,要有心理準備接受市場有漲有跌的現實,別被這種聲音打擾,遵循自己的投資節奏;充分信任自己的投資策略與投資方法,相信隨著時間拉長,合理的投資計劃會得到回報。
心態也很重要。保持投資與生活的平衡,不要讓投資成為生活的全部,正如鄧普頓所説:“投資人要避免焦慮,財富自然滾滾而來。”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