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晨星
今年以來,關於公募基金經理的薪酬的議論聲不斷,從“限薪”到“退薪”的傳聞更是層出不窮。就在上周,有消息傳出“公募基金2019年以後年薪300萬元以上被要求退薪”,引發了廣泛討論。
然而,諸多討論的矛頭最終都集中在一些基金經理業績不佳、領高薪“德不配位”的問題上。
的確,伴隨著近幾年股市的波動,許多主動基金出現了大幅的虧損。
這也讓很多人心中有了疑問,基金經理們的主動管理能力越來越差了嗎?好的基金經理都去哪了?
能力的悖論
在體育競技中,我們經常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隨著競爭的激烈程度逐漸提高,勝者的贏面越變越小。
比如在奧運的馬拉松競賽中,1896年奧運會男子冠軍和亞軍之間的成績相差了7分鐘,而到了2020年,這一差距僅剩下1分鐘。
是因為選手不夠優秀了嗎?
當然不是。從記錄來看, 2016年和2020年的馬拉松冠軍、肯亞選手埃魯德·基普喬格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優秀的選手。
然而,隨著全世界有越來越多優秀的選手參賽,再加上訓練方法的不斷改進,選手們的整體水準也隨之提高了。
類似的邏輯也適用於主動管理基金經理的比拼中。
儘管A股市場的投資者以個人投資者為主,但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出現了顯著提升。
截至2023年底,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年金基金等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15.9萬億元,較2019年初增幅超1倍,持股佔比從17%提升至23%。
與此同時,市場上基金經理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截止2023年末,全市場共有3670位基金經理,過去十年每年都保持著10%以上的人數增幅。
隨著基金經理人數的增加,行業也變得越來越“卷”。或許在10年前,來自名校且高學歷只是成為基金經理的“加分項”,但如今,“清北復交”學霸只是入行的門檻。
隨著更多資金被“聰明”的專業投資者管理,想要用專業投資技能擊敗對手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曾經許多看似出類拔萃的基金經理,現在可能只能算是行業平均水準。
越“卷”越“平庸”
照這樣來説,在體育競技中,越來越強的參賽者和科技可以不斷提升和突破人類極限,那為什麼基金經理捲起來之後,我們的實際收益卻沒怎麼提高呢?
這是因為,主動投資是一個越“卷”越“平庸”的競賽。
主動基金的主要目標是戰勝市場,獲取阿爾法收益,這意味著需要比別人更早地發現和把握市場機會。
但專業投資者人數的增加和更充足的投資知識和訓練,卻讓一些曾經幫助主動管理脫穎而出的“魔法”逐漸消失。
首先是技術和數據。
早在30年前,只有大型機構才有資源和技術可以購買和操作電腦,並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和科技快速處理資訊,從而獲得碾壓性的優勢。
但隨著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興起和普及,資訊變得更加民主化。小型機構甚至散戶都有機會獲得相同的技術和數據資源,可以完成和大公司類似的投資分析。
機構之間、以及機構相較于散戶的技術和數據優勢已經逐漸消失。
雖然最近十年量化投資的出現似乎增加了機構投資的資訊和技術“技術壁壘”,但機構之間其實也很難拉開優勢。行業人才的流動加快了量化知識的傳播速度,曾經只有少數人掌握的知識,也很快變得廣為人知。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基本面研究上。
在過去,主動基金經理會去挖掘市場忽視或者遺漏的細節來獲取超額收益。比如,會親自或者派研究員去對某品牌的最近銷售情況進行草根調查,在財報發佈前獲得這個品牌的銷售情況,從而賺取市場的預期差。
這種通過“勤奮”帶來的資訊優勢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隨著現在資訊的傳播速度加快,想要獲得對股價尚未産生影響的資訊變得越來越困難。
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也是一個因素。
比如,打新曾是A股市場“無風險”高收益的盛宴,公募基金作為網下優先配售對象,在參與打新上享有一定的制度紅利,很多基金也會採用打新的政策來增厚收益。但是隨著註冊制的廣泛推行,打新可以帶來的溢價和優勢也在逐漸消失。
新的戰場
雖然這些變化對主動管理來説並不是好消息,但積極的一面是,市場在這些競爭下變得更加公平和有效。
現如今,主動基金經理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跑線上。儘管“最優秀”的基金經理看起來可能不如以前那樣出色,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最差”的基金經理應該比過去更好了。
雖然前幾年很多主動基金經理被“卷”到了賽道投資的路上,通過重倉押注一個賽道的極致投資方法來博取超額收益。
但隨著熱門賽道相繼塌陷,那些曾經豪賭賽道的基金的業績也一落千丈。而自2022年以來,市場獎勵了那些堅持在全市場挖掘機會、做好均衡配置和組合風險控制的基金經理。
在這個新的“戰場”上,主動基金經理的錢沒有那麼好賺,靠激進策略這種“取巧”方式帶來的收益終究只是曇花一現。
當智商、資訊和技術不再能帶來壓倒性優勢時,對市場的認知、對投資策略的執行力成為了主動基金經理們取得成功的關鍵。
面對市場上的各種資訊,基金經理們是否具備良好的判斷力,能夠把握機會為投資者持續創造穩健的長期收益?他們是否能比其他投資者更能克服人性的弱點,在市場變化中保持定力,並不斷反思和進化?
作為投資者,比起基金經理的資質和背景,我們也更需要關注這些因素:
1.關注基金管理年限而非從業經驗,盡可能避免沒有過往基金管理經驗和業績的新人和新基金;
2.選擇投資能力圈廣泛的基金經理,觀察基金經理過去的投資是否涉足不同的行業以及在這些行業上的投資情況,盡可能避免過去的投資收益只來源於某幾隻個股或者行業的“賽道型”基金經理;
3.通過持倉,觀察基金經理在過去3-5年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操作和表現,是否有追漲殺跌的行為,在熊市的風險控制能力如何。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我們相信優秀的主動基金經理不會完全消失,他們仍在這個公平且激烈的市場中努力奮鬥。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