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時基金
基民圈裏常流傳一句話:“基金反著買,別墅靠大海”。相比于盲目追趕熱潮,當下投資者越發理性,善於觀察基金中的“反向指標”,青睞逆向佈局。
而最近,這一反向指標又出現了。在過去的2月份,全市場股票型基金及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新發規模僅90億份,再次觸達去年10月以來的低點。雖然3月份市場情緒出現回暖,但細分來看,指數基金的規模仍佔絕大多數,主動權益類新發基金依然遇冷。
拉長時間來看,新發基金的規模的確與市場表現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以滬深300指數為例,2015年以來,其與新發基金規模的相關性達到0.65的水準。如果剔除新發基金中的債券型、貨幣型基金,這個相關性將達到0.69。
背後原因也很好理解,當市場出現大幅上漲時,投資情緒也會隨之高漲,資金活躍涌入新發市場中,新發基金的規模也會大幅擴容。而在市場表現低迷時,基金的募集難度通常也會提升。這就是基金行業常説的“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
反觀當前,基金公司“不好發”的信號重現,是否意味著投資“好做”的機會來了?
同樣我們通過歷史數據來看看,反著買的人都怎麼樣了。將過去十年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與新發基金規模進行整合對比,由於基金規模在2015年有了量級的攀升,小編選取的也是在2015年之後的時點。
先來看火熱期入場的收益情況
小編篩選出了三個基金髮行火熱的時期,分別是2015年5月、2016年12月、2018年7月。假設分別在這三個時期買入主動權益類基金並持有一段時間,收益率是這樣的:
可以發現,在市場熱度高的時間買入,短期出現回調的概率是比較大的。即便隨著持有時長的增長,收益表現不斷提升,但在2015年這樣的極端情況下,持有三年依然虧損將近20%。
如果是錯峰在冰點入場呢?
選擇火熱期之後1-2個月的冰點期,分別是2015年7月、2017年1月、2018年8月。這三個時期,新發基金的規模都明顯冷了下來。在這個時候入場,並持有一定時間,收率表現是這樣的:
雖然時間上只差了一兩個月,但是在冰點期買入並持有主動權益類基金,整體的持有收益有了顯著提升。當初反著買的人,似乎還真能跑贏市場的均值水準。
平日裏我們購物的時候,也知道“供求決定價格”這個道理,在大家排隊都想買這樣東西的時候,就可能産生一些多餘的溢價。投資也是一個道理,在市場表現非常強勢的時候,總會吸引更多的人潮聚集,催生出更高的價格,從而影響我們投資的性價比。
當前性價比如何?
經過春節以來的這波反彈行情,A股的估值有所修復,相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股債利差水準也有所下降。但拉長時間來看,萬得全A指數的股債利差水準仍超過了過去10年90%以上的時間,權益市場的投資性價比依然存在。
結合當前市場估值和熱度來看,A股仍具備底部反彈的動能。市場是週期輪動的過程,當投資越擁擠,往往説明可能已經到了行情的相對高點,此時入場碰上後半段調整的概率就更高了。
反之,當基金“滯銷”,恰好説明瞭此時市場情緒已經調整降溫。與其在“人擠人”的時候扎堆入場,倒不如在一個稍微“冷場”,性價比回升的時點介入,這樣一來也將有更大機會爭取微笑曲線的後半段。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