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攻玉之道,嘗問于賢。面對投資市場的風雲變幻,華商基金誠意推出《華商好基會》專欄,以期通過華商基金資産配置部獨立、專業的研究視角,為各位投資者提供專業、審慎的觀點,傳播長期、理性的投資世界觀與方法論,分享合理、實用的資産管理智慧與經驗。華商基金立志超越一時的市場低谷或高峰,努力成為投資者駛向財富彼岸的忠實、長期的伴侶。
正文:
美國斯坦福大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一項實驗顯示,擅長延遲滿足的孩子更容易在未來取得事業成功。其實,不管是“長期持有”vs.“短線交易”,還是“定投”vs.“梭哈”(即一次性全筆買入),在投資者心理層面都屬於“延遲滿足”和“即時滿足”的分別,定投之所以堅持起來難,本質上就在於“延遲滿足”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及時享受的人性本能。
如果你是一位能夠克服人性本能、堅持理性定投的投資者,那麼恭喜你可能已成功邁出財富積累的一大步。在此基礎上,定投過程中還有哪些畫龍點睛的細節可以有助於增強投資回報?
典型反例
先舉一個反例,定投非常忌諱把追漲的思路納入長期投資,即在牛市中後期加大了定投力度,卻在市場情緒低迷時畏懼加碼定投。這並非是危言聳聽,事實上這就是主動權益基金投資者過去整體呈現出的真實交易行為。
驗證這點,可以利用基金季報披露的季度份額申購、贖回數據,以及新發基金的季度認購數據,再將所有主動權益基金的數據加總。如下圖所示,主動權益基金投資者歷史上傾向在牛市中後段(比如2020-2021Q1和2015Q2)加大投入力度,但在追漲的同時卻未在市場上升趨勢被打破後未及時兌現收益。
如何改進
如果探尋一種既適合長線投資又適合普通投資者的定投策略,那可能非“估值極值策略”莫屬,本質上還是逆向投資,即在A股估值水準處在極端低位時加大定投力度,反過來,在估值極高時兌現部分收益。
舉個具體案例,假設你月收入1萬元,計劃從2013年1月開始,每月拿出收入的10%左右定投主動權益基金。最簡單的方法是每月月初都投入1000元,堅持到2023年底,則累積投入11年,累積本金13.2萬元,如果再以“萬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來估算投資收益,則累積總資産17.9萬元,投資收益約35%,儘管換算成年化收益可能算不上高,但已比上面反例大幅提高。
再進一步,便可以利用估值極值策略,根據每個月的A股估值水準,採取差異化的月度投入策略。比如,在滬深300ERP(指數市盈率倒數-10年期國債利率)處在有數據以來歷史分位的80%以上時定投3000元,在ERP處在60-80%分位時定投2000元,在ERP處在40-60%分位時定投1000元,在ERP處在20-40%分位時賣出持有基金總金額的2%,在ERP低於20%分位時賣出持有總金額的4%。按這樣每月操作,如果也從2013年初堅持至2023年末,則累積投入本金13.5萬元,累積總資産24.3萬元,投資收益約81%。相比簡單定投,回報顯著提高。
總結
堅持定投本質上是一種對抗人性弱點的“延遲滿足”能力,第一步就是戰勝自己,在此基礎上,如何靈活調整定投金額也大有發揮空間,其中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便是估值極值策略。
當然,除了定投金額,定投品種的選擇也同等重要,如何讓自己選的基金持續跟上主動權益基金平均,本身也是一大難題。對於這個問題,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來自華商基金資産配置部研究員李健。
數據説明:以上數據來自萬得資訊。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