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瑞信、廣發、博時、國泰、大成、東方、國投瑞銀等多家基金公司今日率先公佈旗下基金2016年三季報。2016年三季度股市逐漸企穩,藍籌板塊表現好于中小創。而從今日公佈的三季報情況看,多數主動偏股基金在9月底保持了中性較高倉位水準,納入統計的股票基金平均倉位在87%左右。
對於四季度股市走向,多位基金經理認為,除了擔憂房地産限購政策對市場帶來的影響,12月美國會否加息也成為基金經理關注的重點,他們紛紛認為四季度更要尋找確定性的機會。
主動偏股基金倉位整體穩定
2016年三季度股票市場走勢逐漸企穩,上證指數漲幅2.56%、滬深300漲幅為3.15%、深成指漲幅0.74%,同期,創業板指數跌幅3.5%,中小板指數跌幅為1.58%,公募基金多數倉位和二季度變化不大,更多通過行業和個股配置來應對市場。
按照WIND納入統計的可比的515隻主動偏股型基金(不含指數型基金),三季度末平均倉位為50.03%,和二季度末的50.3%變化也不大。而中國基金報記者統計首批披露三季報的寶盈、大成、東方、富國、工銀瑞信、廣發、國泰、國投瑞銀等8家大中型基金旗下合計132隻主動偏股型基金(不計算指數基金、偏債混合基金),合計股票倉位為80.27%,而今年二季度末這些基金平均倉位為79.12%。
不過,若僅算股票型基金,WIND數據顯示,44隻納入統計的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7.14%,而二季度末這一數據為82.63%,顯示出股票型基金在三季度加倉了接近5個百分點。
從具體倉位變動看,基本是“一半增倉一半減倉”格局。WIND數據顯示,三季度加倉的基金達到284隻,佔全部主動偏股基金的55.1%。其中加倉較多的是工銀瑞信滬港深、德邦鑫星穩健、工銀瑞信物流産業、光大中國製造2025、國壽安保核心産業等基金。從減倉情況看,也有62隻基金減倉幅度超10個百分點。
絕對倉位情況看,這515隻基金中有63隻基金的倉位超90%,佔比約12%,其中國富研究精選、長安宏觀策略、國投瑞銀國家安全、工銀瑞信中小盤成長等基金倉位較高。
一些績優基金的策略方向也值得關注,如寶盈資源優選基金經理彭敢表示,三季度在板塊選擇上堅持選擇與過往市場不同的投資方向和成長主題,整體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投資效果,但是需要時間來消化市場整體的負面情緒。主要持倉集中在環保、TMT、醫藥、軍工、體育、新能源汽車、泛娛樂等方向。
而大成策略回報基金經理徐彥表示,三季度減持了部分上漲以後估值漸趨合理的股票,買入了一些有長期發展空間的股票。但經歷過大半年上漲後,想找到有顯著投資價值的股票,難度大幅增加。
國泰大健康股票型基金楊飛在季報中寫道,在三季度初重配的行業為通信、環保、建築、電子、醫藥等行業,集中持有光通信、園林環保、消費電子、醫藥商業等細分子行業,減持了部分景氣度變化以及估值偏貴的電子股。三季度末,基金組合繼續提升景氣行業以及個股的集中度。
尋找確定性機會
四季度股市何去何從,成為投資者最關心的話題。在今日公佈的三季報中,多位基金經理擔憂房地産限購政策對市場帶來影響,以及一旦12月美國加息給全球流動性帶來衝擊,認為四季度更要尋找確定性的機會。
廣發聚豐基金經理易陽方表示,四季度美國迎來大選,驢象之爭膠著,全球對未來政治經濟形勢充滿擔憂。美國四季度加息概率大增,全球負利率正在結束,寬鬆貨幣政策面臨拐點。國慶推出的房地産市場調控措施對投資和經濟帶來衝擊。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預計人民幣匯率又迎來新挑戰。展望四季度,國內房地産調控政策的影響可能對地産産業鏈帶來負面的影響,國外的經濟以及貨幣政策的變化也會影響市場的風險偏好,因此四季度基金組合會保持相對中性的倉位,尤其是在三季報驗證景氣週期延續的前提下佈局機構性的投資機會。行業配置上,繼續看好通信、環保、建築、電子、醫藥等行業。
廣發行業領先混合型基金經理劉曉龍表示,股市層面,由於資金依然寬鬆,所以看不到市場有大跌的風險,絕對估值不低又限制了股市的上行空間,所以窄幅波動行情概率較大,鋻於三季度末市場已經調整,劉曉龍認為,四季度中前期市場有較大的概率會上行。根據之前對房地産的分析以及微觀層面的調研, PPP行業將會是政府依賴的重要的刺激經濟的手段,相關行業的股票應該還具有較大的上升空間。由於房地産被壓制,相關的産業鏈失去了基礎動力,而隨著收益率走平,價值股的性價比迅速降低,預計資金將會向業績好的中小創集中。並購主題、高送轉、次新股等主題類投資預計也會比較熱鬧。
東方精選基金經理則表示,未來兩三個季度,經濟將持續受到地産投資的壓力,預計穩增長層面,政策將持續發力。但從長期角度來看,減稅減費創新等將是激發私人部門投資的催化劑。12月美元大概率加息疊加年底,將對匯率産生較大的壓力,為了穩定匯率,央行進一步釋放流動性的空間不大。但從結構而言,房地産市場的調控將有利於股市重新獲得蓄水池的地位,兩者形成了對衝,甚至短期來看是正面的影響。因此,市場呈現結構性行情的概率較大,尤其是在地産産業鏈短期承壓的背景之下,中小成長股有望迎來較好的機會。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