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債雙殺、傳統公募業務舉步維艱的背景下,銀行委外投資被很多基金公司視為源頭活水,成為各公司競爭的焦點,並有可能因此改變中國基金業格局。在此過程中,銀行係基金公司與一些投資管理能力較強的基金公司或成為大贏家。
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産荒”仍在持續,銀行理財産品規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長。隨著2016年理財收益率進一步下滑,高收益資産的減少,銀行理財資金紛紛尋找新的投資出路,以滿足客戶對於相對高投資回報的訴求。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資金委託外部投資(以下簡稱“銀行委外”)獲得迅猛發展,委外資金規模或已超過2萬億。其中,作為綜合型資産管理機構,基金公司成為銀行資金委託管理的重點機構之一。
銀行委外投資,就是銀行將自營資金或理財資金委託給基金、券商、信託和私募等公司投資的新模式。也有部分委外業務以投資顧問方式操作。根據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在公募基金規模尤其是權益類資産大縮水的一季度,委外“潛伏”最多的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專戶和券商資管,規模卻增長了4萬億元,專戶業務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4.34萬億元。
好買基金研究員高飛認為,委外資金最近有所增加,主要還是資産荒的原因。“整體無風險收益率下降,銀行、信託、保險等有大量需求尋找替代産品,以獲得穩定的收益”。
據了解,目前參與委外資金的私募多為規模較大、業績穩定的知名私募。“委外資金投向私募不會佔很大比重。委外資金做盡職調查時,要求以公募基金為標準,大部分私募達不到標準。而且,很多城商行嘗試委外業務時,自身經驗不足,也會選擇與公募基金合作。”高飛表示。
委外投資因何興起
銀行委外投資興起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2013年央行公佈《關於2013年金融機構統計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金融機構所有表內理財産品均納入結構性存款統計,隨後銀監會要求銀行加強對影子銀行的分類管理,對存量資金池類理財産品無論保本非保本,均視為表內理財産品,併入存款統計。
二是根據銀監會2013年3月出臺的《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201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及2014年7月銀監會印發的《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35號文”)等,都明確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其中35號文更明確要求對於投資者的每一筆資金,銀行都要有嚴格而明確的投資標的。
智信資管的研究顯示,該業務在2008-2009年起步于工商銀行、光大銀行等資管業務相對領先的大行,而中小型銀行廣泛涉足則是在2014-2015年。過去兩年多時間,委外業務得以大規模發展。
申萬宏源證券基於與銀行有委外業務合作的主要資管機構的數據測算,銀行委外規模約為14.3萬億元。而根據信託、券商資管、基金專戶以及保險資管規模計算,各渠道投向債券的規模為4.75萬億元。其中,委外資金中投向債券的規模為2.01萬億元。
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公募規模7.77萬億元,相比去年底縮水7.39%,但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規模為14.34萬億元,相比去年底增加12.65%。同期,證券公司資産管理規模和私募基金資産管理規模相比去年底分別增加15.48%和12.43%。
由數據可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專戶、證券公司以及私募基金的資産規模增長比例均超過10%。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委外資金擴張是這些機構規模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城商行人士介紹,過去半年“銀行委外”需求激增,源於去年下半年股市震蕩加劇,投資者風險偏好大幅下降,大量資金回流銀行尋求安全收益,銀行普遍面臨“錢太多”和“資産荒”的難題,於是越來越多的銀行將理財資金和自營資金委託給外部機構管理,代替原本的非標資産,以追求多元化資産配置和相對較高的收益。其中,銀行委外資金流向以債市為主。
“銀行委外投資主要去向還是債市。對銀行來説,資金安全和穩定的收益一直是首要目標,而債市風險相對可控,是銀行資金的主要去向。”一家股份制銀行資管部人士介紹,委外業務源於近年來城商行、農商行的理財、自營資金規模的加速增長,但由於這些銀行自身投資團隊成長無法匹配,委託投資就成為一條重要的資産配置渠道。
準入門檻高
券商資管業務主要分為集合理財計劃、定向資管計劃和專項資管計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整個行業的這三類資産管理規模分別為17766.22億元、116191.53億元和2041.89億元,定向資管計劃仍然是佔比最大的一類,佔總體資産管理規模的85.44%。而與去年底的數據相比,這三類資産管理規模分別增長14.07%、14.38%和13.83%。相比同期公募基金總體規模從8.4萬億元降至7.77萬億元的淒涼局面,券商資管的增長可謂成績亮麗,集合計劃和定向資管計劃産品數量分別增加107隻和918隻。
業內人士認為,一季度股票市場強勢震蕩,加上債券風險頻發,一些銀行、保險的委外資金逐漸借助産品形式入市,而委外資金潛伏最多的兩個地方就是基金公司及子公司專戶和券商資管。以目前的金融市場環境來看,“資産荒”仍在持續,銀行、保險等機構資金量龐大,為達到預期收益率,只能委託券商、基金等機構來打理部分資金。這部分委外資金量非常大,對資管業務規模增長的貢獻度也將非常顯著。
“大銀行對委託投資機構(投資顧問)的篩選非常專業,會根據公司平臺、資産管理規模、投資團隊、中長期業績、投資風格、決策機制、風控水準等篩選出一份白名單。”廣發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張芊介紹,進行委外投資的銀行會按照不同分項指標對機構進行打分,並確定投資顧問白名單。
從銀行精選機構的指標看,銀行選擇將資金委託給投資顧問,主要看中的是管理機構的專業化管理水準和資産管理實力。而基金管理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從單純公募基金業務發展為綜合資産管理機構,具有多元化的投資管理能力,因而成為銀行委託投資的主流機構之一。
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介紹,銀行理財資金的性質決定了委託資金追求穩健收益,投資方向以債券、貨幣、打新、分級A等固定收益策略為主。因此,銀行委託外部機構進行投資時,固定收益的投資管理能力是銀行關注的重點。
“機構不僅看收益率,也強調風險收益比。他們更關心的是收益是以承受多少風險為代價去獲得的。”張芊介紹,銀行資金招標時,他們會關注基金管理人的投資風格、風險控制等。其中,委託資金會非常仔細地衡量機構如何獲取收益,究竟是通過持有低評級債券、加大信用風險的暴露來獲得高收益,還是嚴格控制信用風險、但輔以資産配置輪動來實現。在上述這兩種收益來源中,機構往往傾向於選擇承擔風險較小的團隊。
私募謹慎接單
公募基金的發行處於冰河紀,市場持續震蕩,以權益類産品見長的私募産品發行更加困難,委外資金無疑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從早期的陽光私募通過私人銀行或銀行的財富部門通道發售産品,到銀行資金參與私募的結構化産品,私募與銀行間的合作早已有之。不過,銀行將資金委託給私募管理,卻是近幾年的事情。
據記者了解,一些知名私募較早就拿到這筆資金,其體量隨著合作時間的積累逐漸放大。上海一家排名前列的大型私募負責人透露,資金多時可達三四十億,而另幾家知名私募拿到的委外資金體量也有十億左右。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私募想要從委外渠道分得一杯羹,不僅程式繁雜,私募的收成卻不一定能增加。“與一般産品相同,私募拿到委外資金後發行産品,在創造收益之後,會提取固定的管理費,還有業績提成等。但目前穩健型的産品受到偏愛,所以業績報酬比通常的權益類産品低很多。”
對於私募機構而言,儘管銀行委外資金是香餑餑,但門檻並不低。同時,銀行在後續管理上也會提出要求。“我們會在一些節點對倉位提出要求,比如市場趨勢不好,必須降低倉位;此外,還會要求私募進行跟投。”一位相關人士透露。
此外,業內人士透露,已有私募開始主動控制受委託資金規模。“行情持續低迷,現在最重要的是控制風險。有些委外機構的條件限制很多,這樣會影響到策略的實施。如果達不到約定收益還會影響我們的信譽,所以需要謹慎一些。”一家大型私募內部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