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公募發行同質化之殤:分級跌落神壇 短期理財成雞肋

  • 發佈時間:2016-05-13 07:51:47  來源:東方網  作者:蘇長春  責任編輯:張明江

  在股市持續萎靡震蕩的今天,公募偏股型基金髮行遇冷,避險能力較強的保本基金受到追捧,去年7月後至今已成立多達70隻保本基金,然而這種井噴式的同質化發行也存在較大風險,日前市場盛傳證監會已暫緩保本基金審批。事實上,公募基金同質化發行隱患早已有諸多先例,2012年短期理財債基的密整合立、去年分級杠桿基金的批量涌入,儘管讓不少基金公司當時嘗到了“甜頭”,但在市場冷卻後,規模暴漲暴縮、産品遭遇清盤等尷尬也隨之而來。

  保本基金澆冷水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裏銷售最好的莫過於保本基金,但日前市場盛傳保本基金已遭到監管層“喊停”,北京商報記者也從多位市場人士口中獲悉,證監會近來確實有暫緩審批的跡象,類似于窗口指導,由此不難猜測監管層正有意對保本基金降溫。

  “保本基金被暫停審批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發行量井噴,擔保機構額度已經接近上限,因此無法再為新的保本基金繼續擔保,根據規定,擔保機構擔保額度為上一年審計凈資産的20倍,然而去年7月以來保本基金近2000億元的發行規模,已經讓擔保機構的擔保額度接近飽和。但是最近卻有不少基金公司為了能夠順利發行保本基金運用‘反擔保’的手法,潛在風險較大。”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坦言。

  通常保本基金會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讓擔保機構為保本基金的“保本條款”履行責任,不過現在市場上卻出現很多保本基金實際上採用的是“反擔保機制”,即基金公司反過來和擔保機構簽訂“反擔保協議”,産品一旦虧損還是由基金管理人負責兜底,只是表面上看是擔保機構兜底。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反擔保”的潛規則存在較大的風控漏洞,首先是基金公司沒有對保本基金持有人進行充分的告知,利用了持有人對保本基金擔保機構信任的心理,存在銷售誤導。其次,一旦遭遇系統性風險,基金管理人負責賠償,但公募基金大多募集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資金,所以最終還是將損失轉嫁到基民身上。

  不可否認的是,也正是由於保本基金的同質化發行間接催生了“反擔保”潛規則的存在。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5年7月以來,已有多達70隻保本基金募整合立,首募規模已超1900億元。

  滬上一位基金經理也指出,保本基金大批量的發行一旦遭遇極端行情非常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若股市持續下跌,很多産品將難逃破發命運。

  短期理財成雞肋

  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基金同質化發行帶來的不良影響早已有先例,2012年短期理財債基大行其道,如今看來卻反成雞肋,不少基金公司旗下短期理財債基面臨被迫清盤的尷尬。

  2011年,銀監會正式叫停30天以內的銀行短期理財産品,公募基金中的短期理財債基橫空出世,成為市場資金的寵兒。2012年5月9日,首批短期理財基金匯添富理財30天債券基金和華安月月鑫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問世,前者募集244.42億元,後者募集182.22億元,而由工銀瑞信推出的7天理財基金首募規模接近400億元,更創下近幾年來基金首募規模新高。當年不少基金公司也憑藉短期理財債基的熱發實現規模大增。

  如匯添富基金公司在相繼發行了匯添富理財30天、理財60天和理財14天等短期理財債基後,2012年7月匯添富的規模增至約900億元,升至基金公司規模榜單第七位。此外,當年包括華夏、嘉實、易方達、廣發、富國、工銀瑞信、中銀等在內的大型基金公司也紛紛跟進搶奪短期理財市場。

  但僅過一年,並無實際創新優勢的短期理財債基便遭到拋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11月21日,納入統計的49隻短期理財基金中,基金份額已縮水至799.16億份,相較最初發行3515.63億份的總份額,平均贖回比例高達77.26%。2012年發行短期理財債基的熱衷者匯添富基金也出現規模迅速萎縮,當年底規模大幅縮水至609.07億元。

  2013年後,大批規模跌破清盤線的短期理財債基也無奈走向了退市、轉型道路。需要指出的是,在清盤機制未嘗試之前,迷你短期理財多選擇通過轉型的方式繼續存活,如華安雙月鑫短期理財債基轉型為華安月安鑫短期理財、萬家14天理財債基轉型為萬家日日薪貨幣基金等。2014年8月匯添富理財28天主動首嘗清盤後,富國7天、華安7日鑫、長盛添利30天等短期理財債基也相繼效倣退市清盤。

  分級基金跌落神壇

  除了短期理財債基外,擺在眼前的同質化産品發行惡果,便是分級基金的跌落神壇。2014年末開啟的大牛市引爆了分級基金的發行熱潮,分級基金中的杠桿份額成為基民熱炒的投資工具,然而隨著去年6月中旬後市場行情的急轉直下,分級基金也迅速遭到踩踏。

  根據廣發證券研報統計,去年5月底,分級基金的整體規模已經達到3112億元,其中股票型分級規模2795億元,較2014年末增長了147.83%。而富國、鵬華、易方達基金公司等也憑藉搶發佈局多只分級基金規模爆棚,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二季度末,富國基金規模突破2600億元,較2015年一季度末大增1274.49億元。此外,鵬華基金、易方達基金在2015年二季度規模也增長超千億元,規模排名上升。

  但由於分級基金髮行持續火熱,同質化的弊端也日益顯現,當時就有市場人士預判,一旦市場震蕩走熊,這些在牛市裏備受追捧的賺錢利器轉眼間可能就會成為割肉的利刃。果不其然,去年年中股市的流動性危機也打擊了杠桿分級基金的投資者,市場持續暴跌引發分級基金下折潮,不明交易規則的投資者誤買後血本無歸,隨後分級基金的規模也迅速縮水。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分級基金資産凈值合計1986億元,比二季度縮水59%。從單家基金公司來看,富國、鵬華、申萬菱信旗下分級基金資産凈值在去年三季度分別縮水54%、67%、76%。此外,前海開源信誠基金招商基金資産凈值縮水比例也較大。

  今年在股市依舊低迷的情況下,分級基金也依然不被看好。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股票型分級基金規模縮水至1742.9億元。去年8月監管層暫停分級基金審批上市後,不少未能上市的分級基金也慘遭清盤。

  可見,公募基金每一輪産品同質化發行的背後都必然伴隨著規模的暴漲暴縮,跟風的基金公司損失也十分慘重,公募基金行業的“羊群效應”亟待打破。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基金行業內部的同質化競爭和基金公司數量的上升,也使得生存壓力成為全行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嚴酷的業績排名逼迫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經理專注于短期業績指標而忽視長遠的發展和創新。週而复始,同質化競爭和短視化傾向互為因果,影響了基金業的長遠發展。北京商報記者 蘇長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