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基金一日“扶正”5位80後做基金經理
- 發佈時間:2016-04-14 08: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80後的投資圈你懂嗎?
4月13日,華商基金一口氣提拔了5個新人做基金經理,分別是孫祺、童立、彭欣楊、劉萌萌、魯寧,大多只有四五年的從業經歷,去年7月開始做基金經理助理,現在都轉正。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上述5人基本都是80後。“都是自家培養起來的,之前做的好的助理扶正。”華商基金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有基金業內人士和記者感慨,每一輪牛市都是基金業一輪人事洗牌,創業的、奔私的、跳槽的比比皆是:“去年走了太多基金經理,總要有新人接班的。這是行業現象。”
80後的世界,有著時代烙印的顛覆:從小喝可樂、小學任天堂、中學掌上機、大學玩網遊。
“這樣的基金經理有著天然的優勢,跟得上潮流,看得懂新興行業。”一位基金公司副總非常認可這樣的年輕化。
80後搶眼
記者初步統計了下,2015年來就有近350隻基金經理辭職,基本每天就有一個離職的。
而要培養一個基金經理,少説也要三年。
“從研究員幹起,每季度年度考核分數居前的研究員才能有機會轉投資崗,再做基金經理助理,考核合格才能轉正。”
2015年一波牛市轟轟烈烈,除了造就無數悲喜劇,也讓年輕的基金經理迅速上位。
牛市中離職率高很好理解,一個是離職的,還有就是産品發的多,要人管。
事實上,80後的基金經理,現在也有36歲,算是一個中堅的年齡。
2015年末,股基大戰的勝出者是1980年出生的宋昆,當基金經理不過5年,當年底的十大重倉股悉數是新興産業。
更為出名的是,80後基金經理任澤松,拿過股基冠軍,對創業板的熱愛讓投資界側目。
據説,任澤松對切水果、憤怒的小鳥、天天愛消除、天天酷跑等熱門手遊均有涉獵。
不少年輕的基金經理都以其為偶像,集中持股,重倉買入,投資激進,不走平庸。
“敢拼才會贏”
在一次投資會上,記者曾聽一位80後基金經理侃侃而談。
這位基金經理研究員出身,曾經的研究方向是週期行業,就是煤炭、鋼鐵。用現在的話説是供給側改革,而當時叫産能過剩。
在五朵金花(煤炭、汽車、電力、銀行與鋼鐵)風光不再後,這位基金經理畫風轉變,非成長股不投。
他説,成長股才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
目前他所管的幾隻基金,取名就很直接:網際網路、成長,一看就是投小股票去的。
一個鮮明的對比的是,記者曾接觸過的一位資深機構人士,對大數據行業的前景表示迷茫,不解盈利能力。
曾經,有家基金公司和記者説,這批新的基金經理就是膽大、敢買,追著創業板。
“創業板沒有估值。”這是記者聽過的一句最為高調的看多,而這位年輕基金經理手裏,拿的全部都是龍頭小票。
牛市使得一批新生代基金經理迅速上崗,亟需證明自己的他們信奉“敢拼才會贏”。
獨擋一面還要時間
當然,在前輩眼中,這是賭博。
或許也可以説,時代造就了這群80後的意氣風發。
2012年,創業板指就是開始了牛市征途,從585.44點到2015年6月的4037.96點,指數7倍漲幅,個股更是飛上了天。
2015年年中的暴跌,在所有基金經理看來,是必然,只是一個抽身和戀戰的抉擇。
前述基金經理和記者坦言,2015年5月,暴跌前幾週,老資格的投資總監就在不時敲警鐘。
2016年初,就有人預言,今年行情很難賺錢。或許一輪大震蕩下來,方見真金。投資,從來就沒有常勝將軍。7年震蕩換來一輪牛市,週期和成長股風格切換,風險無處不在。
在很多人看來,新基金經理最大的軟肋是,選股的能力和投資風格形成。
在一位會計師出身的基金經理眼中,上市公司的財報加上調研基本就能分辨一家公司的品質。
這在投資圈叫做自下而上選股,非一日不可成。
所謂牛市追漲,熊市挖掘,總有考驗功力的時候。
80後獨擋一面,或許還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