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基金新産品,缺了哪三味

  • 發佈時間:2016-01-11 08:58: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新年伊始,內地基金市場再添新軍,首批獲批的香港互認基金之一——行健宏揚中國基金在內地開賣,成為2016年最早開賣的新基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互認基金“南下”比“北上”的熱情更高。一方面,內地投資者對香港基金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內地投資者較為青睞的中小盤並不在此次互認的重點之中,吸引力有限。

  朱績崧有很多身份。在微網志上,他是知名用戶“文冤閣大學士”,目前擁有11萬粉絲;在現實生活中,他是大學英文係的教師,也是《英漢大詞典》的現任主編。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他變身成為了一個擁有十年經驗的“老基民”,侃侃而談。

  “過去十年,我在基金投資方面的年化收益率超過10%。”談到過去的“戰績”,朱績崧毫不露怯。但是當記者詢問他,2016年是否願意嘗試一些新的基金産品時,他卻顯得非常謹慎。

  “暫時不會考慮,畢竟過去的業績很説明問題,所以新品我不試水。”

  2015年,中國基金業創新不斷。場內貨基擴容、基金互認落地、首只REITS(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産品上市……這些新産品的出現,無疑豐富了投資者的投資工具,也拓寬了他們的投資渠道。

  而在新的一年中,隨著監管制度的開放,以及大資管融合趨勢的加強,基金産品創新依然給人們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新年第一個交易日,首批“北上”的香港基金已經開賣。

  一方面,是從業者們摩拳擦掌;另一方面,投資者們的反應卻非常平淡。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2016年,基金産品創新,究竟缺了哪一味?

  第一味:市場教育待跟上

  2015年12月18日,證監會公佈了首批兩地互認基金名單,3隻香港基金正式拿到“北上”牌照,其中就包括香港基金公司行健資産旗下的“行健宏揚中國基金”産品。

  2016年1月4日,這一産品正式在內地代理平臺銷售。《國際金融報》記者“嘗鮮”後發現,這一款産品的購買門檻只有10元,但基金的申購確認以及贖回到賬時間卻比較久。

  由於互認基金屬於跨境交易,贖回預計6天內到賬。但互認基金條款中註明的是T+10,以備萬一。此外,互認基金的交易日和內地交易日不同,它的交易日比如T日或T+6日,都是雙方共同的交易日,避免比如雙方假期不一樣産生的狀況。

  對此,香港行健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顏偉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合同規定的贖回到賬時間T+6,是考慮到不同銷售渠道的資金流轉效率之後給出的上限。具體資金贖回到賬,也要視不同銷售渠道資金流轉效率不同而有所縮短,不同銷售機構也會不同,但是合同只能提示贖回日期的上限。

  顏偉華同時告訴記者,互認基金的登記清算機構是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登”),因此時間表確認的依據是中登結算的資訊流,以及託管銀行確認劃款的資金流效率。

  他表示,未來在這方面有可能提速,但主要還是依賴中登在數據計算和交換上提速,以及託管銀行加速轉賬。

  此外,內地投資者對於香港基金缺乏了解,則是另一大障礙。目前從機構銷售方面了解的情況來看,基金“南下”熱情比“北上”熱情相對更高。有分析人士指出,其主要原因在於目前仍屬於基金互認開始階段,不少北上的産品規模較小,收益水準不高,令其吸引力不足。與此同時,香港基金的認購費和管理費與內地基金差異較大,也形成了一定阻礙。

  事實上,針對這樣的情況,香港基金公司也早有準備。“銷售情況還是比較符合我們的預期的。”顏偉華向記者表示,未來隨著投資者對香港基金的逐漸了解和接納,相信銷量很快會達到互認基金允許銷售的上限。

  顏偉華坦言,內地投資者對於香港市場缺乏了解是最亟需解決的問題,而這更需要香港的基金公司做好投資者教育等工作。

  “內地投資者在申購互認基金時應重點關注兩地基金産品的差異帶來的潛在風險,認真閱讀招募説明書等銷售文件,做到謹慎投資。考慮到兩地基金産品的差異和內地投資者對香港市場了解有限,我們將聯同代理人天弘基金及內地代銷機構,在投資者教育方面做足功課,讓投資者方便地認知互認基金。”顏偉華表示。

  而這一點同樣得到了內地代理人天弘基金方面的認可。早在這款産品尚未正式開賣之前,天弘基金副總經理周曉明也表態,應抱著理性的態度去培養這個市場。

  “香港基金進來能為客戶理財提供哪些價值,這也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有投資者追求低風險、對匯率有預期,可以通過互認基金來滿足。需求肯定是有的,而且需求也是要通過理解、口碑、一段時間的運營,不斷成長、不斷等待去挖掘的。”

  第二味:研發能力不足

  經過幾年停滯後,2015年資産證券化迎來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11月30日,上證所已受理資産證券化項目近170個,受理金額超過1500億元,對其中的120多個項目出具擬同意掛牌轉讓的無異議函,擬發行總金額超過1100億元。

  在公募基金方面,REITs産品也在2015年橫空出世。2015年9月30日,內地首只公募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REITs)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交易。停滯多年的公募REITs終於破冰,進入居民的資産配置池。

  這一創新讓業內人士激動不已。長期以來,公募基金投資局限于股票、債券以及貨幣領域。而REITs在美國及澳大利亞都已經是較為成熟的産品,其投資主力大多是公募基金。

  有基金業內人士表示:“相比較私募REITs,公募REITs更能有效地擴大投資人範圍,加強不動産並購定價的市場性,實現全流程的透明度。以公募基金為載體,直接投資于有持續穩定現金流和資本增值可能的基礎不動産項目公司,是目前實現具有境外成熟市場REITs投資等同效應的最佳途徑。”

  不過,亦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冷靜”。某基金子公司業務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很多基金公司想要嘗試資産證券化産品,“但問題是你要有能力,還要有資源去做”。

  該負責人表示,資産證券化其實並不是基金所天生擅長的投資領域,而是與券商之前的業務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很多基金公司自身並沒有産品的設計能力,所謂的‘資産證券化’更多地只是一個空殼,幹的還是‘新瓶裝舊酒’的事情。”

  在萬家共贏資産管理有限公司金融市場部總監陳劍看來,和券商相比,基金子公司開展資産證券化業務最大的差異仍在團隊的綜合能力上。

  “不同於傳統資産管理業務,企業資産證券化業務需要更多投行的經驗和積累,券商更有優勢。”陳劍表示,在資源積累方面,券商投行部門本身也有更多項目經驗沉澱,比如此前承銷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的項目,更容易轉化或衍生出資産證券化業務,具有先天優勢,“蛋糕本身十分大,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給基金子公司去彌補這塊短板。”

  此外,對於資産證券化市場整體的發展,上述負責人也表示謹慎。他告訴記者,目前內地只有一家基金公司推出了相關産品並成功掛牌,但這並不足以推動市場的發展。

  “只有等到10家以上的大型機構都試水這一領域,並且每家都推出一兩個産品,市場才會跟進。畢竟小的機構沒有這麼強的創新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該負責人表示。

  第三味:風控水準需加強

  除了加強自身業務能力的建設,公募基金公司也需要更多地傾聽和了解投資者的需求。

  朱績崧告訴記者,自己平時主要購買的是債券基金,除了看中其較為穩定的收益之外,也希望通過債券投資對衝股市投資的風險。

  朱績崧的選擇或許能代表目前部分投資者的心態。在《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過程中,無論是已過耳順之年的退休人士,還是剛剛工作的“90後”年輕人,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風險”二字。事實上,風險高低已經成為目前投資者選擇基金産品的一個重要標準。

  如果説2014年“11超日債”未按期付息打開了債券市場信用債違約的“潘多拉魔盒”,那麼2015年信用事件頻出則被視為打破剛性兌付承前啟後的一年。這一市場環境的重大變化也逐漸蔓延至相關金融産品,債券基金就首當其衝。

  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信用債基金尤為難做。因為以前的“違約”最終都實現了剛性兌付。但是這種情況在2015年出現了重大變化,主要原因是信用債違約變成現實。這個變化意味著債券基金不能再為了博取收益,而專門投資低評級的債券。

  博時基金現金管理組投資副總監陳凱楊表示,目前信用債的違約風險顯著上升,信用債違約的現象會增加,規避風險成了未來一段時間信用債投資的當務之急。

  在重重壓力之下,部分信用債基選擇主動轉型,以期早日脫離這個泥潭。2015年12月12日,匯添富基金發佈公告表示,定於2016年1月11日召開匯添富信用債基金持有人大會,主要議題是將該基金轉型為匯添富6月紅添利定期開放債基,同時修改投資目標、投資範圍、投資策略等相關事項。

  上述基金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客戶投資偏好的改變對專業機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市場所熟悉的剛性兌付環境不會再存在,那麼專業機構的專業能力,以及從業人員的道德操守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之前我們的制度設計太容易,所以投資人根本沒有風險意識的概念。現在市場正在變得理性,在這種過程中肯定會有人賠錢,但這是一個正常的狀態。”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