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密集調研生物醫藥公司 誘惑與風險考驗專業度
- 發佈時間:2015-12-21 09:08: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田燕
從在美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到來華路演的澳洲生物醫藥基金;從專注一級市場的PE、VC,到在A股掘金生物醫藥個股的公私募基金……最近記者接觸到眾多投資機構,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生物醫藥公司的看好。
作為國內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國家級獎項,第九屆“藥明康得生命化學研究獎”近日在京公佈評選結果,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醫院臨床一線的18位優秀科研工作者和醫院專家獲獎。
“我們對基因組學及大數據的看法,早就超越了測序,實際上測序並不是一個終點,測序只是一個起點。”藥明康得首席運營官楊青博士透露,他們成立了一個專注于投資早期生物醫藥公司的基金,並在這方面完成了一系列的佈局、投資和合作的方式,不久前收購了NextCODE公司。
在這位從美國矽谷到上海浦東,曾在全球多家知名醫藥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的博士看來,現在醫藥研發已從以前孤立的、封閉式研發體系,變成一種開放式、網路狀的研發體系,而他們也逐漸由過去的“研發外包”,變成了“平臺服務”。
楊青認為,整個基因組學必須和下游、和數據的處理、解讀,他們以測序作為基礎,並在完成上述收購後,也具備了世界水準的“解讀能力”。因為,隨著測序成本的走低,真正的瓶頸會逐漸從測序延伸至解讀層面。
除看好基因測序解讀方面的公司外,楊青所在的藥明康得也同樣看好“分子診斷”領域。“這些測序的數據解讀,能産生出獨特的基於二代測試的産品,這個産品可能是分子診斷,這也是我們關注的方向之一。”
不同於在美上市的藥明康得,在全球有“生物科技産業小投行”之稱的澳大利亞IQ集團,其集團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George j syrmalis在最近一次來華路演中,也向記者表達了對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關注和投資意願。
談及為何看好中國市場的原因,George j syrmalis稱,中國正在進行結構調整,進行産業鏈升級,就生物技術行業本身來説,中國也正希望從製造端向上游研發方向開拓,這些都為其進入中國市場創造了“天時和地利”。
在George看來,中國生物技術行業處於産業升級階段,正由原先的生産和銷售階段升級到技術研發階段,其中有著很大的機遇,而他們不僅能帶來資本,還提供資本市場運作服務和生物技術專業技能。
對生物醫藥公司看好的,並不止具有海外背景的專業公司和機構,也包括常年耕耘于國內二級市場的公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在上周接受記者專訪時,泰達宏利首席策略師經理莊騰飛表示,他更看好真正有潛力的中期成長行業的方向。
其中,莊騰飛尤其看好現代服務業中的生物醫藥板塊,特別是包括養老服務、輔助生殖在內的精準醫療領域。在他看來,這些領域的上市公司儘管仍需要進一步挖掘,但肯定有些會在明年真正成長起來。
談及2016年看好的行業,北京大君智萌投資基金經理陳立峰稱看好醫療器械,醫藥服務類個股。“目前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加深,醫藥的需求是巨大的,並且確定性極強,未來長時間內維持15%以上的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統計顯示,10月以來,共有251家上市公司接受私募機構調研,其中醫藥生物行業共22家,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四。而三季度陽光私募在醫藥生物行業的持股總市值達237億,成為超越房地産成為私募機構持股最為集中的行業。
緣何基金大佬集體看好醫藥生物行業?弘尚資産相關負責人認為,未來市場可能將以區間震蕩為主,分化可能加劇,他們將密切關注醫療、新能源、雲服務等受益於經濟轉型的成長板塊,精細挑選板塊中的優秀公司。
“市場不好,大家肯定選擇抱著醫藥股來過冬”。談及私募們緣何追捧醫藥股,上述私募經理對記者解釋稱,明年市場目前尚看不清楚,但隨著各項改革紅利的釋放,結構性行情仍將延續,而佈局醫藥板塊也兼有防守反擊的考慮。
不過,儘管2016年市場仍有種種不確定性,但在這些專業投資基金和機構人士眼裏,這些兼具防守反擊的生物醫藥公司,或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不過,在眾多投資者視作“風口”之際,潛藏的投資風險也需識別。
私募人士陳立峰認為,在“醫保控費”下,控費敏感的中成藥個股不在選擇之列。因為,生物醫藥公司的主要競爭力在於新産品的研發能力,一旦有重磅産品批准銷售那市值將成倍增長,而難點也在於研發的成功率太低和審核時間過長。
在採訪中,George也頻頻提及要“熟悉”生物科技行業。在他看來,生物科技行業以專業深度和技術門檻著稱,投資該領域最大的挑戰在於投資方是否有專業技能,熟悉所投領域,否則其中風險就類似賭博。
“很多投資機構依賴於會計師、律師等服務提供方,但並不了解相關的科學技術,這就出現了投資的盲目性。在生物技術投資上,一定要熟悉所投行業才可以去做。”George如是闡述投資生物科技公司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