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公募基金暖冬下的隱憂 同質化發行依舊

  • 發佈時間:2015-12-18 07: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四季度以來,隨著A股市場持續反彈,公募基金告別了“股災”余震的陰霾,無論是偏股基金的投研業績,還是發行市場都有向好之勢,迎來了久違的暖冬。然而暖冬之下公募基金市場也出現一些隱憂,如同質化産品發行過多過快、混基産品數量井噴,臨近年底不少基金公司為了博收益衝規模,也容易忽視風險防控等問題。

  四季度規模大增

  回望三季度,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大幅縮水,讓業內感嘆“一夜回到解放前”,但不成想四季度還未過完,10月底公募規模再度站上7萬億元高峰。截至11月底,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已達到7.2萬億元,逐漸接近今年5月底7.36萬億的歷史高點。

  數據顯示,11月隨著IPO的開閘打新基金走俏,混合型基金月內規模增長了3354億元,是四季度最為吸金的産品類型。在11月新成立的79隻基金中,混合型基金佔到了49隻,超過一半,新增份額為2506.76萬份,混基單月增量和增幅成為下半年以來的最高峰。

  同花順(300033,股吧)iFinD數據顯示,四季度以來,首募規模較大的基金産品主要以靈活配置型基金和保本混合型基金為主,如11月16日成立的華安安益保本混合、12月2日成立的諾安利鑫保本混合首募規模均達到近50億份。靈活配置型混基中,華夏國企改革首募規模近33億份,國投瑞銀新收益、國投瑞銀新活力、光大欣鑫等多只基金份額超過20億份,而這些基金多瞄準打新。

  事實上,從四季度公募基金髮行市場上看,“股災”過後投資者對基金類型投資偏好已經向保本、打新等低風險産品轉換。“6月中旬至三季度末,股市持續寬幅震蕩已經讓基民的投資風格轉向謹慎,因此四季度基金公司也應投資者需求,向市場提供更多的保本、打新基金等。”滬上一位基金經理指出。

  偏股基金業績回暖

  伴隨著股市的轉暖,偏股型基金的整體收益大幅上揚,排名偏股基金業績榜單前列的皆已業績翻番。此外,不少在股災中收益大幅回撤的産品進入四季度也已經扭虧為盈。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可比的573隻股票型基金(A、B份額分開計算)中,10月以來至今整體平均收益高達20.63%,較三季度股基-28.07%的平均收益大幅增長,且四季度以來99%的股基取得了正收益。長盛量化中小盤股基、華安智慧裝備股基、添富移動互聯股基四季度的漲幅接近50%。

  此外,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在四季度也整體上漲,數據顯示,在可比的1141隻混合型基金中,10月以來至今平均收益已達到18.17%。萬家瑞興、國聯安主題驅動、富國中小盤精選混合、國聯安優選行業、匯添富社會責任等10隻偏股混合型基金四季度以來業績漲幅也高達50%以上。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偏股型基金中不少在三季度遭遇大幅回撤的産品,也逐漸在四季度追回,扭虧為盈。如匯添富移動互聯股基、富國中證全指證券公司指數分級、資訊分級、添富外延增長主題、諾安新經濟股基等四季度以來的收益漲幅均已超過了三季度的凈值回撤。

  在混合型基金業績榜單中也可發現,收益排名靠前的基金今年以來收益均已翻番,其中易方達新興成長混合、長盛電子資訊主題混合、富國低碳環保、新華行業輪換靈活配置混合,今年以來業績均已高達140%以上。

  同質化發行依舊

  儘管四季度公募基金已走出陰霾,但暖冬行情下,大批量打新、保本等同質化産品的集中發行,也給日後基金公司投研管理和規模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隱患。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自11月初證監會宣佈IPO重啟後,公募市場成立的混合型基金就大部分屬於打新産品。數據顯示,11月以來就有高達144隻靈活配置或靈活策略混合型基金(A、B、C份額分開計算)批量成立,為了爭搶最後一波沿用舊規則的打新盛宴,各大基金公司也是不遺餘力地主推打新産品。

  不過,大批量打新基金一股腦地涌向市場,雖然短期內十分搶手,但隨著明年IPO新規的正式實施,基金公司中簽率的大幅下滑,日後這些新發的打新産品將如何轉型,能否繼續留住投資者也是潛在的問題。某券商分析師測算,預期明年規模在25億-30億元左右的規模打新基金,保守估計打新收益增強約1%,樂觀估計打新收益增強約3%。

  與今年上半年的收益率相比,這種預期收益率對於客戶而言,顯然有些“雞肋”。那麼隨著明年打新基金收益的大幅下滑,是否也會如同三季度IPO暫停時規模集中縮水呢?同質化産品發行的隱患再度顯現。

  此外,隨著新基金髮行的爆棚,在管理上,基金經理一拖多管理的現象還會加劇,這也給基金公司投研部門帶來了壓力。在錢景財富CEO趙榮春看來,對於權益類産品而言,由於基金經理精力有限,特別是一些管理多只不同類別、不同風格的産品的基金經理,基金業績很難得到保證。基金髮行採取註冊制的背景下,未來基金經理“一拖多”還會加劇,即人才的培養已遠遠跟不上新基金髮行的速度,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還需要擦亮眼睛,在選擇基金時謹慎判斷。

  博收益忽視風險

  除了産品發行同質化外,暖冬行情下,偏股型基金為了提高收益也在全力加倉,甚至不惜滿倉一搏,然而這期間不少基金公司似乎也再度忽視了倉位風險,期間一旦遭遇股市巨震,回撤的收益將會更大。

  如11月27日的“黑色星期五”,當日上證指數跌幅高達5.48%,當時不少在四季度高倉位抄底的偏股型基金也在當日遭遇重挫,其中有多達17隻偏股混合型基金當日跌幅超7%,當日跌幅最慘的當屬華商基金,旗下3隻産品跌幅均超7%。華商新銳産業混合跌幅最大達到7.31%。

  資料顯示,上述3隻産品也早在三季度末就幾近滿倉運作,股票倉位均在94%以上,且均被同一位基金經理梁永強管理。較高的收益回撤率也暗含了這些基金風控能力的不足。

  此外,上周上證指數再度小幅震蕩,跌幅達到2.56%的背景下,也有多達58隻偏股混合型基金當日跌幅超過上證指數。趙榮春指出,基金公司為了博取排名,往往忽略對風險的把控,甚至不惜讓同門幫其“抬轎”,這樣很容易形成同一家基金公司産品收益率差異較大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看,對投資者來説是不公平的,如果形成慣性,不利於基金公司的口碑建立和長遠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結合京、滬、深三地多位基金經理觀點發現,年底短期市場區間震蕩已基本形成共識,年底市場承壓,短期內難有顯著的上漲行情,年底操作應該謹慎為主。

  北京商報記者 蘇長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