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人內修外煉拼收益
- 發佈時間:2014-12-22 05:46:5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孫毅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創新求變是資本市場的主基調。時近歲末,本報將從基金行業全面創新、券商資源整合重寫輝煌、新三板擴容鼎力支援實體經濟、監管層推進市場化改革等方面進行梳理,展現資本市場的亮點,以饗讀者。
12月19日,上證綜指時隔4年多重回3100點,基金資管公司交易室內,電腦螢幕上閃爍著令人心跳的紅色。
資深基民劉女士匆忙從寶寶産品贖回資金。如今在普通投資者眼裏,寶寶們已經失寵,收益明顯不如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拿太久只會錯過這波行情。那麼到底該買什麼基金?
“不創新就會被超越!”
即將結束的2014年已經帶給投資者太多驚喜:業內首只參與中石化國企“混改”基金、國內首只網際網路大數據指基百發100指數基金、首只跟蹤移動網際網路題材指數富國中證移動網際網路分級指數基金、首只滬港通基金南方恒指ETF産品……
年內共有7家新基金公司成立,信託係、PE係、保險係基金公司的出現,證明了基金行業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程度正逐漸加深。
更為引人注目的趨勢是:2014年是基金業變革創新之年,管理部門先後發佈《關於大力推進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創新發展的意見》、《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推著公募基金加快駛入創新發展快車道,鼓勵陽光私募基金自立門戶,蓬勃發展的私募股權基金開始明確有章可依。
北京金融街英蘭國際大廈,已至深夜,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北京分公司辦公區內很多人仍在加班。在躊躇滿志的上投摩根基金副總經理侯明甫眼裏,好的市場行情,並不應該僅僅帶來好的創新型産品,他更看重的創新來自基金公司內部。
行業創新發展潮涌,侯明甫思考的是用創新的制度留住合適的人、做對的事。為此,上投摩根在業內首次推出“種子基金”,隨後還將有“影子股權”計劃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如果成功,將在此前前海開源基金“事業部+創新工場”的模式基礎上,再造一個全新的基金內部人才孵化機制,有望改變公募基金業長期人才匱乏的局面。
求變者並非獨行。2014年9月,嘉實元和基金公開發行,號稱拔得“公募混改創新頭籌”,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更是在釣魚臺國賓館高調宣佈,國內首只入股非上市公司股權的公募基金嘉實元和發行,實現了國家經濟戰略與普通投資者需求之間的有效銜接。
在北京卓著中心,富國基金北京分公司同樣在挑燈夜戰。仍在封閉期的資金顯然錯過了這一波上漲行情,付出不小的機會成本。眼下,富國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章椹元,想的是把握眼下國企改革的投資時點。他堅信富國國企改革指數分級基金可望分享本輪市場紅利。
忙碌的2014年,公募基金圈匆匆的腳步之外,每一個人仿佛都在透露這樣的心聲:創新!不創新就將被超越!
“不練好內功就被淘汰!”
如果説劉女士這樣的資深基民是基金公司的忠實信徒,那麼,長遠看真正拯救這群信徒的人,不是那些創新型産品,也不是整日癡迷于創新的人,而是另一群信徒,他們堅信的理念是“苦練資管內功”。
國泰基金子公司國泰元鑫總經理梁之平就是“內涵式發展”的堅定信徒之一。2014年,在網際網路金融大潮的衝擊下,基金産品被賦予太多眼花繚亂的功能和服務。“但是,通過增加各種功能和服務等手段來吸引客戶,只是創新的手段之一。”在梁之平看來,作為資管行業,基金業的長久發展之計,還是提高自身産品品質,拼收益是無法回避的考驗,最終仍要看給用戶創造多少價值。
那些只顧短期“拼規模”、拼服務的基金管理公司,儘管取得一時較大的規模,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但從長遠看依然偏離了資産管理行業的發展方向,即便出現了規模迅速躥升的態勢,也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收益是硬道理——2014年,這個道理已經在任澤松、陳揚帆、田漢卿、劉釗等明星基金經理的點滴業績中得到詮釋。不論最終的業績冠軍花落誰家,公募基金的精神已經表露無遺,那就是:在業績比拼上,所有人都處於一個公平競爭、資訊公開、法律公正的市場,不練好內功無法獲得好的收益和投資者認可,更容易被對手淘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