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資産是私募基金界的後起之秀,由業界聲名卓著的邱國鷺掌門,2015年上半年開始發行主動管理型産品,一年多來,A股市場在暴漲暴跌後陷入漫漫的震蕩行情,高毅資産也經歷了冰與火的考驗,記者從第三方研究機構獲得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高毅資産旗下6位投資經理的平均回報保持了整體正收益。其中,産品運營期限滿一年的邱國鷺和鄧曉峰兩位投資經理在一年來穿越市場大幅震蕩也保持了整體正收益。
在哀鴻遍野的2016年上半年,數據顯示,23098隻陽光私募産品中,8488隻股票型私募基金上半年平均回報(費前)為-7.15%;同期,4132隻公募開放式基金中,688隻公募偏股主動基金(注:含主動-普通股票型和主動-偏股混合型)上半年平均收益率為-11.83%。另外,從去年6月底到今年6月底,經歷市場大幅震蕩,4948隻股票型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為-12.93%,同期滬深300指數表現為-29.49%。
經過時間的檢驗,價值投資一派基金經理從長期表現上看更勝一籌。本報記者採訪了邱國鷺,就價值投資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投資就是要做短期痛苦長期正確的事情。”他説。
寧打一口井不挖九個坑
中國基金報記者:高毅資産成立以來,經歷了股市相當劇烈的波動,公司旗下産品業績總體表現不錯,這主要得益於什麼?
邱國鷺:這説明基本面研究跟價值投資是有效的,拉長時間,價值投資一樣可以賺錢。
高毅資産去年上半年開始發産品,二季度在4500-5000點高位發了兩個産品,到現在也是保持了正收益。去年5月4000多點時,大家都覺得創業板貴得有道理,我們卻很謹慎,認為最終會回歸理性估值。去年二季度,隨便買只概念股主題股就能賺30%甚至更多,我們卻在買白酒、家電等基本面紮實、估值合理的股票,當時許多人表示不解,但12個月後,這些股票都紛紛創新高。當時,市場流行一句話,你可以變得更有錢或者你可以變得更聰明,仿佛只有變傻才能掙錢,真正進入搏傻階段,沒想到,教訓來得比想像中要快。去年二季度有些客戶認為我們太保守,三季度就打電話來感謝我們的穩健了,所以,投資就是要做短期痛苦長期正確的事情。
中國基金報記者:怎樣才能做好基本面投資?
邱國鷺:國外有一句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做投資應該對一點點東西懂得很多,也不要對很多東西懂一點點。通俗一點説,就是寧打一口井,不挖九個坑,因為必須集中精力在一個地方挖到足夠深,才能打到水。
我們的首席研究官卓利偉總是説,更多的研究是為了更少的決策,因為你研究得越深,願意投資的標的就越少。截至今年6月30日,我所管理産品的A股第一大重倉股今年漲幅15%,港股第一大重倉股漲幅35%;過去12個月,市場下跌了三分之一,而我管理産品持有的個股平均還整體保持了正收益。可見,在重點研究的品種上,投入得更多,研究得更深,收益也更高。因為今年上半年對市場比較謹慎,我們倉位比較低,但沒想到個股分化這麼大,我們選出的股票超額收益表現得這麼好。
中國基金報記者:因為有清盤線,私募基金會否比公募基金難操作一些?
邱國鷺:私募的確比較難做的,像今年第一個月,全A指數就跌去了28%,私募一旦虧損,就要考慮降倉位,倉位降下來,要想再漲回去,就非常困難了。
我們去年在股市高位發行的産品,還來不及積累安全墊,凈值靠近面值時,為了控制回撤,只能不斷降低倉位,在低點我們基本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倉位。到去年底,我們持有的個股跑出了超額收益,産品積累了一些盈利,就不必在低點降倉了,在今年2月底大盤跌破2700點時,我們還略加了一些倉。公募基金相對會好一些,不必過於控制倉位,只要集中精力選出一些能獲得超額收益的個股,就能獲得好的業績。
因為産品積累了一定的安全墊後可以安心做長期投資了,我今年換手率特別低,有的月份整個月都沒有交易,上半年換手才10%多一點,年化換手20%多,個股持有週期較長,反而業績更理想。
中國基金報記者:中國股市波動很大,投資者大多在高位入市,比如公募基金去年二季度發行偏股基金8000億,今年二季度才發行400億,高毅資産怎樣保護客戶?
邱國鷺: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客戶是不同的時點進來的,而且是高位進來得多,怎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客戶利益?有一個行業規律:好做不好發,好發不好做,所以,一年來雖然市場低迷發行困難,我們仍然一直在盡力發産品。另一方面,我們會儘量控制産品的波動性,有第三方權威機構曾經統計過,我所管理的産品在同行業內屬於回撤最小的産品之一,截止現在,過去不管哪個時點申購的客戶,基本都是賺錢的。如果凈值大幅波動,肯定有客戶虧錢,因為大多數客戶都是在高位時進來的,大波動時很難避免虧損。
我們也會儘量尋找一些機構客戶和QFII,這些機構非常成熟,他們在高位會控制風險,在低位會增加配置,對我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投資風格也能理解和認可。
中國基金報記者:是否今年上半年的行情更適合你的風格,市場一旦走牛,投機風可能捲土重來,到時你會否面臨較大壓力?
邱國鷺:回過頭來看,我回國8年多,價值投資短期業績壓力比較大的是2013年跟2015年二季度,總共只有15個月,佔比較小。其實A股長期來看還是適合價值投資的。2013年比較特殊,創業板漲幅超80%,滬深300卻跌了7.65%,2015年二季度則很瘋狂,只要有概念、主題都可以大漲。市場過度樂觀、雞犬升天時,我們的表現可能會差一些,因為要回避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我們會控制倉位,同時挑選有實質業績支撐的品種,不過,在牛市末期,業績差一些,也可能會相對安全一些。
消費較熱會稍謹慎2500點左右可能是紮實的底部
中國基金報記者:近期市場出現了轉暖跡象,會不會走出一輪大家期待已久的吃飯行情?
邱國鷺:今年的市場,我覺得兩點比較重要:一是存量博弈,要逆向思維,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漲多了不要頭腦發熱盲目樂觀,跌多了不要怕;第二點是去偽存真的一年,監管機構近期正本清源打擊投機炒作,主題概念的東西估值還是很高。為什麼今年消費品漲得好?因為消費品是估值最合理基本面最紮實的板塊。
所以,要以靜制動,不要盲目交易,才不會錯過機會。至於短期是不是有一波小行情,會反彈到什麼點位,我覺得不好預測,意義也不大。回過頭來看,從2012年-2014年中,大盤在2000點上下200點範圍內震蕩整理了2年半,30個月,調整非常充分,可以説,2000點是經過充分考驗的,當時,信託利率超過10%,還經歷過錢荒。現在,整個市場無風險利率大幅下降,信託利率也下降了一半,往上抬高500點至2500點左右,可能是紮實的底部了,距離現在也就10%幾的跌幅,我們倉位也比較低,拿的品種基本面比較好,跌的時候一點都不怕。不過,股市往上的動力,暫時看來還不足,目前相當一部分股票的估值還是偏高,便宜的股票也不多。
中國基金報記者:去年底,你看好消費、家電、汽車等領域,今年都有了比較好的上漲,你現在仍繼續看好嗎?下半年你關注的投資機會?
邱國鷺:繼續看好消費升級、産業升級,産業升級中特別看好往高精類發展的技術或配套的設備,比如機器人自動化。
大多數人喜歡從零到一的跨越式發展,我們則喜歡從一到N的,行業格局已基本確定,贏家也看得很清楚,大資金研究的是多年的大趨勢,同時估值又相對合理。年初我們股票部分的八成倉位在消費和汽車家電,當然,現在消費比較熱了,我們會稍微謹慎一些。
未來規劃:機構和QFII佔半壁江山
中國基金報記者:高毅資産運作一年半,你最深的體會是什麼?
邱國鷺:我最近一直在想,過去一年多我們做得較好,是運氣還是機制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平臺型私募的優勢。
首先是專注,團隊平臺的模式能保證基金經理專注于投資,為什麼我們總體上比獨立創業的好一些,因為基金經理創業基本上是個體戶模式,油鹽柴米醬醋茶,開門七件事,每件事都要去想,做投資的時間不超過50%,我在海外曾自己創業,這方面深有體會。而且,如果沒有幾十億的規模,很難維持一個很好的團隊,現在人工都很貴,好的研究員身價更高。
第二是內控,大多數私募把內控當成成本項,這在零售端的確不太重要,但對機構端很重要,我們最近拿到一些大機構的專戶,之所以能夠在業績同樣優秀的對手中勝出,就是內控方面我們的綜合表現更符合機構客戶的風控要求,所以內控也是生産力,機構也很看重我們的激勵機制,我們三分之二的業績提成會給到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個人流動資産的大部分要跟投到自己管理的産品中,實現了基金經理與客戶利益的一致。
三是品牌,我們六個投資經理的簡歷擺出來,自然有品牌,比單打獨鬥的有優勢,你可能不認識邱國鷺,但你可能認識鄧曉峰、孫慶瑞,你可能不認識馮柳(網名“茅臺03”),但他是許多個人投資人的偶像,王世宏、卓利偉管過QFII,我和鄧曉峰管過社保、保險,我們6個人的投資經歷加起來超過100年。
在我們平臺上做基金經理,不僅生活品質很好,成功的概率也更大,我們投研團隊有20幾個人,都非常優秀,交易員都是很好的,有的曾是公募基金的交易主管。獨立創一個私募,成本很高,而管理一個企業跟投資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基金經理身兼數職,不容易做好。我們的基金經理90%以上的時間用來做投資,渠道服務也做得不錯,渠道也很滿意,整個合作下來,大家都比較愉快。現在,願意加入我們平臺的基金經理更多了。
中國基金報記者:你剛才提到機構業務,能否談談你們機構業務的發展目標?
邱國鷺:經過股市去年中以來的大起大落,基本面投資、價值投資被證明是靠譜的,我們的業績比較穩定,規模也比較穩定,高毅資産目前管理規模接近100億。我們也得到了機構和渠道的認可,今年有一些大的金融機構成為我們的客戶,機構重視風控和內控,也認可我們的投資理念,看好我們的激勵機制、跟投機制和優秀的團隊,這也是平臺型私募的優勢。
我們今年的工作重點也放在機構和QFII客戶,準備大力拓展機構業務,現在機構業務規模不大,但是只要我們做得好,未來發展會很快,我們希望將來機構和零售在管理規模上各佔半壁江山。
(責任編輯:張明江)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