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員工揭跨境套利手法:500點以上的匯差就挺好
- 發佈時間:2016-01-14 07: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開年伊始,人民幣對美元急貶。有市場人士指出,為穩定人民幣匯率,近期央行通過在港中資銀行在離岸市場買入人民幣,並賣出美元,導致隔夜人民幣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定價(Hibor)大幅上漲。1月12日,隔夜Hibor利率甚至飆升至66.8%高位。
1月13日,離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早盤繼續反彈,至9:54,離岸匯率報6.5752。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報價為6.5774,離岸對在岸人民幣現22個基點溢價。而在上周,離岸在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差曾一度達到史無前例的1600個基點。有分析指出,在離岸人民幣市場風雲變幻的背後,是曾經“風靡一時”的跨境套利行為被按下了暫停鍵。
某上市股份行管理層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之前離岸在岸人民幣匯率有一定差價基礎時,國內不少有貿易背景或有涉外業務的企業都會做套利。
談及需多大匯率差價才能實現套利,上述股份行人士坦言,“一般500個點以上的價差就挺好的了。”
企業大多用反向貿易賺差價
2015年以來,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人民幣匯差不斷擴大,從年初的100個基點左右擴大到年末的1000個基點左右。這樣的匯差也給市場套利提供了空間,在離岸市場上買入人民幣,再到在岸市場上賣出,從中間可以賺取收益。
“大多數企業都是通過反向貿易來做匯差的。”上述股份行人士向記者透露,這種套利貿易模式,主要通過在中國香港或新加坡的貿易夥伴或子公司,利用兩地的利差和匯差來謀取利潤。
上述股份行人士舉例表示,假設當離岸人民幣匯價相對在岸人民幣匯價存在明顯升值時,某境內企業A可通過向香港合作夥伴或在港子公司B進口商品,將境內人民幣輸出至香港;B公司以離岸匯率將人民幣換成美元再通過反向貿易向A進口,並以美元支付;A再以在岸匯率將美元換回人民幣則可實現匯差套利。
“很多有貿易背景或涉外業務的企業都會這麼做,包括很多大型國企,而且大企業的渠道更多、套利成本更低。”上述股份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大多數企業做跨境套利都是基於真實的貿易背景,主要通過如黃金、電子産品等體積小、價值高、物流成本低的産品來完成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黃金和電子産品的進口增值稅都比較高,企業在套利過程中需要扣除稅收支出,套利利潤會受很大影響。
因此,還有不少企業利用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境內關外的貿易便利,境內企業與境外關聯企業構造兩筆金額相同、方向相反的國際貿易,通過所謂的“保稅區一日遊”,構成轉口貿易,實現境內購匯、境外結匯套利。
“一般500個點以上的價差就挺好的了。”上述股份行人士認為,具體多大匯率差價可實現套利,要根據企業的資金成本,有些企業甚至會利用融資杠桿放大套取的利潤,這就要求兩地之間的匯率價差有足夠的空間。
除了通過兩地匯率存在的差價進行套利,由於離岸人民幣貸款利率水準基本上長期以來明顯低於在岸,由此催生了近年來兩地最流行的“內保外貸”息差套利。例如企業A在境內銀行通過購買理財産品等方式“存”一筆人民幣,並要求銀行開具信用證並交給離岸合作夥伴B;B在香港銀行獲得離岸人民幣貸款後,通過貿易渠道將款項付給A。A按境內利率獲得較高的存款利息,而支付的是較低的離岸貸款利率,從中實現息差套利。
據了解,上海自貿區金融操作細則落地以來,各家銀行最火的業務就是境外借款,不僅因為境外融資的利率較低,而且相比常規的“內保外貸”,境外融資還取消了對境內企業的身份限制,而以往境內企業很難拿到境外貸款。
通過虛假貿易套利亦不少
“也有不少企業是用假單據來套利。”上述股份行人士向記者表示,市場上也充斥著利用虛假貿易行為來套利的行為,境內外雙方簽訂虛假購銷合同,製造虛假發票、貨運單據等,通過銀行或者其他渠道實現跨境套利。尤其在境內外匯出現較大差價之時,以套利為目的的虛假貿易量會明顯增加。
昨日(1月13日),中國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我國2015年12月出口同比下降1.4%,好于預期和前值;12月進口同比下降7.6%,較前值也明顯改善。而按人民幣計價,2015年12月進口下跌4%,為2014年12月以來最小跌幅;當月出口則同比上漲2.3%,是2015年2月以來同比首升。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2月,內地對香港出口則同比上漲10.8%,總值高達460億美元,創過去三年最高紀錄,也是過去10年來12月單月最好表現;內地從香港的進口則飆升65%,幅度創過去三年之最,總值達到21.6億美元。
隨著近日離岸和在岸人民幣的匯差快速收窄,甚至一度出現倒挂,在上述股份行人士看來,企業是很難從匯差上賺錢了。
不過,招行資産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則表示,央行對於套利投機行為的干預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這應該只是一個短期作用,隨著干預手段逐漸退場,兩地市場匯率出現價差後,還是會有套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