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外匯 > 外匯資訊 > 正文

字號:  

匯改十年再邁步 市場化之路仍漫長

  • 發佈時間:2015-07-21 09:45:21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原標題: 匯改十年再邁步 市場化之路仍漫長

  昨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以微貶5個基點的姿態,平靜地迎接著21日匯改十週年的即將到來。

  從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今,最顯而易見的改變是人民幣升值幅度。據上證報記者統計,這十年美元對人民幣的中間價從8.1100到6.1197,人民幣累計升幅3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多次肯定,人民幣幣值不再被低估。

  伴之同行的還有匯率浮動區間的漸次擴大,並呈現了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特色——從匯改之初0.3%的日間波幅擴至0.5%,再增大到1%,再至現今的2%。

  在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完善的同時,尤其是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也以不可逆轉的趨勢隆隆前行。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人民幣已經穩居全球第5大支付貨幣。

  匯改十年結出了纍纍碩果,但是無論是從匯率的波動性、外匯市場的成熟度,還是從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來看,展望下一個十年,市場化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長、任務依然艱巨、困難依然重重。

  匯改歷經五個階段

  人民幣匯改這十年,並非一路坦途,有推進期,有平緩期亦有停滯期。十年間,美元對人民幣的中間價從8.1100到6.1197,累計升值幅度35%

  從2005年到今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取得了顯著進展。這十年,並非一路坦途,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有推進期,有平緩期亦有停滯期。回顧十年的歷史時間軸,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階段一,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幣基本呈現單邊升值。2005年7月21日起,由於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中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幣對美元波幅從0.3%擴大到0.5%。

  階段二,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人民幣微幅波動。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和中國經濟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我國適當收窄了人民幣波動幅度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這符合我國經濟的自身利益,有助於我國經濟較快地實現穩定和復蘇。

  階段三,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人民幣重拾匯率彈性。當時全球經濟逐步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經濟運作已趨於平穩,這為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央行相關人士表示,浮動匯率可靈活調節內外部比價,有助於引導資源向服務業等內需部門配置,推動産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貿易不平衡和經濟對出口的過度依賴。

  階段四,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人民幣彈性進一步增強,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自2012年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5%擴大至1%。外匯操作方式也做出適應性調整,銀行允許有隔夜的敞口頭寸。

  階段五,2014年3月至今,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更大作用,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匯率預期分化,中央銀行基本退出常態外匯干預。自2014年3月17日,人民幣兌美元波幅擴大至2%,同年7月取消銀行對客戶美元掛牌買賣價差管理,自此銀行結售匯市場取消了匯率浮動區間管理。

  據上證報記者統計,這十年間美元對人民幣的中間價從8.1100到6.1197,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35%。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5年3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45.76%,實際有效匯率升值57.6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多次肯定,人民幣幣值不再被低估。

  人民幣逐漸崛起國際市場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已經從2009年底的0.02%提高到2014年底的2.47%,並有望在兩年內成為第四大國際貨幣

  伴隨匯改進程的,還有人民幣國際化。這十年間,尤其是2009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跨境人民幣業務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受到了市場主體的普遍歡迎。人民幣正在成長為國際市場上不容忽視的幣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日前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已經從2009年底的0.02%提高到2014年底的2.47%,五年間增長了120余倍。到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初期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並有望在兩年內成為第四大國際貨幣。

  下面的一串數字或許更為直觀、詳細地讓人感受到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

  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剛試點的時候,我國貨物貿易的結算量只有32億,在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可忽略不計;而僅僅今年上半年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已經達到3萬億。據上證報記者測算,這已佔同期海關進出口總額比重26%。

  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今年5月人民幣穩居全球第5大支付貨幣,較2012年初排名提高14位;市場佔有率達到2.18%,是2012年初的8.7倍;同時,人民幣穩居第2大貿易融資貨幣。

  而從儲備貨幣維度,截至2015年5月末,我國央行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總規模約3.1萬億元人民幣。目前已有近30個國家的央行宣佈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範疇。我國也正在致力於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為了有利於人民幣的跨境交易,截至2015年5月末,央行在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覆蓋東南亞、西歐、中東、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

  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撰文稱,過去六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顯著進展,與如下基本面因素顯著相關:一是中國經濟增速顯著高於全球增速,造成中國資産對全球投資者頗具吸引力;二是作為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國,用人民幣進行交易有助於降低匯率風險與交易成本;三是中國經濟週期與美國經濟週期不完全同步,增持中國資産有助於實現全球資産佈局的多元化;四是中國資本賬戶逐步開放,擴大了境外投資者投資人民幣資産的渠道與空間。

  市場化改革任務依舊艱巨

  無論是匯率的波動性、外匯市場的成熟度,還是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人民幣市場化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挑戰依然重重

  匯改歷經漫漫十年走到今日,可以説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無論是從匯率的波動性、外匯市場的成熟度,還是從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來看,展望下一個十年,市場化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挑戰依然重重。

  央行相關人士表示,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看來,目前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不論與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的貨幣相比,均處於較低水準。人民幣匯改必須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必須戰勝有壓力時不敢動,沒壓力時又不想動的“浮動恐懼”,抓住當前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匯率水準基本合理的有利時機,積極推動相關改革。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張明認為人民幣能否真正成長為國際儲備貨幣,取決於三個問題能否解決,其一,中國經濟能否在未來10年繼續維持6-7%的增速;其二,中國金融市場能否持續發展壯大;其三,中國能夠避免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

  他建議,中國政府應該抓住當前實際,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真正從改革供給面角度來保證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同時,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與利率形成機制,大力發展、完善以直接融資為代表的金融市場,逐步實現金融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此外,應大力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來防範潛在的金融風險,在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的問題上繼續保持漸進、審慎、可控的態度。

  目前我國正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上述《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5》中指出,中國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提高這個區域使用人民幣的比例,建立一個人民幣的貨幣區域,可為沿線國家提供一個新的金融管理機制。

  《報告》建議可使用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大宗商品計價結算;同時促成人民幣成為沿線基礎設施融資的關鍵貨幣;園區規劃和建設中積極引導人民幣的使用;大力支援電子商務的人民幣計價和跨境支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