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3票房造假3200萬 相關P2P項目或要消費者買單
- 發佈時間:2016-03-21 07: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3月18日,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下發的一張處理意見,揭開了《葉問3》票房造假的“遮羞布”:《葉問3》涉及3200萬元虛假票房,而這一次,從發行方、電影院到電商,都被亮了紅牌。
但是,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處罰力度太輕。“除了勒令發行方停業1個月外,剩下的處罰只是嚴重警告、談話、通報批評,沒有實際意義。”
對此,保利影業公共事業部總監劉建峰告訴記者,由於相關的制度缺失,管理部門也沒有職權部門的處罰權利,只能是通過行政制裁,以警告和引導為主。
此外,也有分析師認為,《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發展至今,已經很難單純地從行業規範的層面去衡量了,其背後諸多的金融項目,仍處於無序的野蠻增長時期,同樣令人擔憂。
《葉問3》票房造假被證實
自3月4日《葉問3》上映以來,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買票房、幽靈票等幕後手段也被業內人士逐一揭開。“他們手法太拙劣,當電影人都是傻子呢?”一位從事發行工作的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吐槽稱,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能看得出其中蹊蹺。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偷票房”並不新鮮,以往也曾有過片方偷的明目張膽。但是,《葉問3》“流年不利”,上映時正逢“兩會”期間,迎頭又撞上了廣電總局電影局位打擊偷票房開展的 “百日專項治理活動”。
事實上,隨著輿論甚囂塵上,《葉問3》票房造假的事情,也驚動了廣電總局。官方介入調查時,《證券日報》記者就曾報道,廣電總局電影局分別約談了《葉問3》發行方及相關機構,還通過全國電影票務綜合管理系統和有關省級電影主管部門對存疑場次進行了核查。
3月18日,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下發的一張處理意見,將沸沸颺颺了半個多月的《葉問3》票房造假傳聞蓋棺定論。公開資料顯示,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同時,該片總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購票房,發行方認可的金額為5600萬元。
而官方的處理意見表示,將對該片相關責任方做出四項處理:一、暫停該片發行方大銀幕(北京)發行公司新電影的發行業務,為期1個月;二、對參與不實排場、情節較嚴重的73家影院提出嚴重警告,由所在地電影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誡勉談話,名單在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網站曝光;三、對73家影院所屬20家院線公司,通過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網站進行通報批評;四、對虛假場次出票相對集中的三家電商提出嚴重警告,由電影局誡勉談話。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首起官方查證後,公開通報詳細作假數目的案例,而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也憑藉“快穩準”的風格,贏得了業內的廣泛認可。
暴露法律制度缺失
然而,雖然處罰決定已經下達,但更值得深思的是,電影行業規則亟待改善,相關法律制度仍存在缺失。
“我個人認為,處罰結果太輕,這就像是花大價錢調查,成功抓出小偷後,讓他偷的錢退回來一個月,並‘嚴肅批評’。況且,有關部門去談話勸勉真的管用麼?”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處罰力度不到位,行業內任意一方的違規成本都十分低廉,終將使得劣幣驅除良幣。
對此,劉建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這是官方首次對票房造假事件發聲,所以從整合電影市場內部秩序的角度出發,還是以警告為主,也表達了管理部門對該類事件的一種態度;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完善的法規,專項治理辦公室也無法像其他職權部門那樣,進行罰款、凍結資産等類似處罰,所以只能是通過行政制裁,勒發行方令暫時停業,或者是以警告引導輿論導向。
而更讓人擔心的是,快鹿集團此前針對《葉問3》發行的諸多P2P項目,最後會不會仍要消費者買單?
對此,記者于3月20日致電了快鹿集團董事兼新聞發言人胡偉偉,但對方始終沒有接電話。在此前的接觸中,胡偉偉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葉問3》陷入票房造假風波,是由於有同行不正當競爭,暗箱操作,“與該片相關的P2P項目,並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而事實上,胡偉偉也向記者證實,快鹿集團的確簽署過《葉問3》票房的對賭協議。雖然她不願吐露具體價格,但是按照當前市場情況來看,承諾恐怕即將落空。
對此,劉建峰認為,如果票房未達到對賭約定,一定會對投資者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