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P2P問題平臺達1263家 報告呼籲理性認知互金
- 發佈時間:2016-03-01 21: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去年下半年,泛亞事件、e租寶等事件成為行業焦點,這些“以網際網路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的事件對投資者和社會造成了傷害,也影響了整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聲譽。1日,由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英凡研究院聯合發佈的《網際網路金融專題報告》認為,對於類似e租寶這樣披著網際網路金融外衣的非法集資行為,應該給予堅決打擊。應通過建立網際網路金融門檻,鼓勵那些合規經營、具有良好技術能力、風控能力、合理的商業模式和價值貢獻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發展。
數據顯示,2015年P2P交易規模達9823.04億元,比2014年增長288.57%。但同時,P2P行業成為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爆發的主要領域——截止2015年底,3858家P2P平台中,“問題平臺”高達1263家,跑路問題佔“問題平臺”的比例達到52.83%。其中,雲南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事發和e租寶的垮臺,因回款額度巨大、涉及投資者人數眾多,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案件。
上述報告認為,網際網路金融出現風險事件主要有三類原因,一是商業模式或管理問題,二是優勝劣汰,三是非法集資。報告指出,網際網路金融必須擁抱監管、正本清源、回歸本質,才能行穩致遠。
報告從九個方面對現有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架構提出意見和補充,分別是重塑金融監管體制,重在功能監管;抓緊落實監管規則;堅決打擊“偽網際網路金融”;提高準入門檻;建立分級監管;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打破剛性兌付,強化契約精神;構建社會信用數據庫。
“e租寶其實並不是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只是披著網際網路金融外衣的狼。”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認為,目前監管機構對P2P行業的“真空”狀態導致了“劣幣逐良幣”,讓害群之馬損害了行業正常的發展秩序。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教育的普遍缺乏、風險意識和契約精神的缺失,也加劇了偽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爆發。
“無論監管部門,還是金融業者,都不可能預判或決定未來的創新方向。負面清單監管是最佳模式。監管部門只要劃出網際網路金融不能觸碰的底線,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就不會偏離價值創造的正軌。”劉勝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