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傳銷”疑雲纏身 P2P社交式催款行不行

  • 發佈時間:2015-10-27 14:12:14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蟻暢  責任編輯:畢曉娟

  業內人士認為,社交金融平臺仍然是民間信貸網際網路化,目前業內對風險有嚴控的共識,但仍缺乏有效措施消除風險;而律師則認為社交金融或存在證據鏈上的瑕疵,用戶使用需謹慎。

  缺乏權威信用認證體系的社交金融平臺,提出了一系列資金安全保障措施,其中不乏“全方位追債系統”這樣的産品,更以“讓借貸逾期未還者在朋友圈信用破産”為“大招”,引來諸多爭議。

  P2P網貸行業門戶網站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P2P網貸行業累積平臺數量達到3448家,其中累積問題平臺數量達1031家,幾乎佔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社交金融平臺的風險更添幾許。

  河南青年江峰(化名)在一個商場門口看到了“借貸寶”的推廣,由於有禮物相送,他湊了上去,經工作人員簡單介紹,江峰大概知道這是一款和金融有關的手機應用,只要註冊,便可以獲得一件小禮品,拉上朋友,還有20元現金返現,但他最終放棄了這個小小的誘惑,“我掃了二維碼,也要註冊,但是要我銀行卡卡號和密碼,想想有點擔心,就沒註冊。”

  推廣陷“傳銷”疑雲,律師稱或涉非法經營問題

  和江峰的謹慎不同,更多的用戶則選擇了註冊,並成功獲得了20元的返現,並證實了20元可以提現到銀行卡裏。

  這種拉人即獎現金的方式,在極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用戶,記者獲得某市一天之內的註冊明細,一天新註冊用戶數量將近2000人。

  在前端,利用用戶“拉人即獎現金”的方式推廣,採取分級方式:邀請10名新用戶,每人再邀請10人,可以獲得超過1000元的獎勵;而如果邀請500位新用戶,每人再邀請200人,則可以獲得超過100萬元的獎勵。

  而在記者獲得一份公司內部培訓文件上,有這樣的表述:通過這種激勵機制,有助於戰略合作商不斷向下發展新用戶,獲取最大收益。

  8月8日,該公司回應這種行為“是正規且常見的行銷活動,很多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都會選擇的行銷模式”

  事實上,“拉好友獲獎勵”的推廣方式普遍存在,有平臺推出活動,只要成功邀請一位用戶,就可以獲得抽獎機會,中獎率100%;更有平臺聲稱如果邀請用戶入夥,可以獲得相應代金券,甚至可以折現。

  一名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人士告訴記者,根本上,這種方式“屬於搶入口,培養用戶習慣,但如果要持久,還要靠此後的産品和服務。”

  而在湖南聯合創業律師事務所律師、湖南大學經濟法學博士周晨曦看來,“客戶的黏性和數量對於網際網路公司的生存是很有影響的,但拉人頭的行為確確實實又搭上了傳銷的邊,如此常態下去,還可能涉及非法經營、不正當競爭的問題。”

  “社交式催款”行不行?追債承諾是在舍本逐末

  在另一個社交金融平臺“友信寶”中,同樣支援好友之間的信貸業務,自稱“呵護友情神器”,甚至將用戶關係分朋友、親戚、同學、同事四類,根據不同類別,提供不同催款資訊版本,以朋友為例,其中一則催款版本為:“之前跟我借過錢還記得嗎?知道你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希望還錢的時候你也能當我是朋友!”

  在另一個平臺借貸寶中,更推出“立體追債系統”功能,如向熟人借款逾期未還,第一天起總部呼叫中心會進行多輪電話催收;如果逾期超過30天,違約記錄將會被上傳到應用平臺,好友均可查詢到。某種程度上,此舉意在讓違約者在朋友圈信用破産。

  此外,公司還有“遍佈全國各地的合作催收團隊”,可以進行歷時180天的電話及“地面催收”。這名員工解釋,由於用戶個人身份資訊、地址資訊等註冊在案,因此地面催收很容易找到這個人。

  廣東正大聯合律師事務所許瀚律師分析認為,立體追債方式無疑十分嚴厲,但平臺將違約資訊推送其全體好友的做法,在法律上,涉嫌侵犯借款人的隱私。

  在私募基金操作員李先生看來,這種追債承諾,是在舍本逐末,“這些平臺之間缺乏一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都是各提各的做法,而且更多是在承諾一旦出現違約,如何做,面對系統性信用評價體系缺失,這種辦法只是心理安慰。”

  目前社交金融平臺多數仍然處在推廣階段,違約事例並不多見,近段時間出現了一個特別事例。

  10月12日,浙江臨安一名用戶通過某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借出一筆錢,借出後發現借款人逾期未還,遂將借款人個人照片、姓名等個人資訊發佈到網上,進行“公開追債”。在公開資訊中可見,該用戶借出1300元款項,利率高達36%。

  該用戶表示,他親自與借貸人取得聯繫,但是多次溝通,對方以種種理由拖延。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彭小姐認為,銀行信用卡的發放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但即便如此,銀行仍然要承擔信用卡逾期帶來的風險,事實上也是如此,但是在完備的準入和額度限制保證下,這個風險對機構來説不算大,但對於個人來説,這個風險就太高了,“用戶那麼多,借款目的複雜多樣,其中風險因素有很多,疊加起來,借出人就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隱患:盜刷屢見不鮮,輸入銀行卡密碼安全嗎?

  社交金融平臺大肆推廣,同樣深陷資訊安全質疑漩渦,質疑之所以難消,或許部分原因在於新用戶註冊時需要提供銀行卡號和密碼。借貸寶的客服人員向記者解釋表示,密碼只是一個驗證手段,“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保證賬戶的安全性,但我們絕對不會記錄密碼,就像你去取款,取款機不會記錄密碼。”

  周晨曦認為,銀行卡密碼是用戶資金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非正規網路交易頁面輸入密碼將會給資金安全造成極大風險。

  記者梳理髮現,包括社交金融在內的P2P金融平臺,大多數都會首先獲取用戶的手機號、身份證號及姓名,而進一步,會綁定用戶的借記卡賬戶。

  “誰都清楚,銀行卡號和密碼,有這兩個就可以取款,所以無論怎麼解釋,我都覺得不太安全。”江峰説。近幾年,偽造借記卡盜刷的相關案件屢見不鮮,在一些不法分子手中,只需要一套所謂的“複製器”,就可以偽造借記卡,獲取賬戶密碼,實現盜刷。江峰説,現在駭客技術這麼發達,“怎麼能保證我們輸入數據的時候是百分之百安全?”

  現狀:高息誘人、風險太大

  在上述“公開追債”的事例中,記者從其公佈的資訊中發現,借出1300元的一筆款項,雙方約定的利率高達36%。

  在多款社交金融平台中,都有“利息自定義”的選項, “如果處理不好,可能變成非法集資,而且,如果最後借款人沒有還款,那麼你就要承擔這個風險了。”李先生表示。

  周晨曦認為,實名借款,匿名出借,通過這一模式實施的民間借貸,一旦債務人拖欠債務,債權人行使權利救濟時,很可能因為證據上的瑕疵得不到法律保護,存在維權救濟風險。

  在許瀚看來,關於利率的約定,根據最高法院最新的司法解釋,年利率未超過24%的,法院予以支援;超過36%的,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24%以上到36%以下的部分,已付利息不得要求返還;未付利息法院也不予支援,“利率雖可以自由約定,但應在法律允許的範圍之內。”

  “如果作為一種理財手段,利率自定義的確非常有誘惑力;但是由於屬於民間信貸範疇,需要承擔相應的高風險。”彭小姐表示,目前的一些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7%以上,“已經背離市場正常的利率彈性範圍,如果出於保本考慮,這種風險顯然太大。民間借貸是一樣道理。”

  目前,包括社交金融在內的金融平臺市場,局面混亂。據P2P網貸行業門戶網站網貸之家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P2P網貸行業累積平臺數量達到3448家,其中,“問題平臺”數量達到1031家,佔總數約三分之一。

  “問題平臺”所出的問題,包括“跑路”、“提現困難”、“詐騙”、“停運”等。從今年8月以來,深圳市多家P2P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遭到有關部門調查,據公開報道,今年9月,深圳知名P2P平臺“融金所”疑涉嫌非法集資,被深圳警方聯合經偵大隊調查,包括總裁在內多名員工被帶走調查。

  監管未能有效遏制風險

  7月18日,央行等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釋放出對網際網路金融的支援信號,在業內人士看來,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網際網路金融未來的發展空間,但相應發展規範可能隨之而來。

  上述意見指出,網路借貸業務,分為個體借貸和網路小額貸款,“在個體網路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於民間借貸範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範。”

  由此可見,雖然在功能上、宣傳策略上推陳出新,但本質上,包括社交金融在內的網際網路金融仍然改變不了風險屬性,在李先生看來,這甚至可以理解為“傳統的金融業務搬到網上,不過多了一些社交、大數據的操作空間”。

  近日,北京一名用戶表示自己的身份證從未丟失,卻發現在支付寶中以其身份證號註冊有6個賬戶,這名用戶並未申訴便將支付寶告上法庭。而除了類似事件,各種指名道姓發到用戶手機上的金融資訊,更是陷阱不斷。這種謹慎,並非過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