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P2P問題平臺3倍增長

  • 發佈時間:2015-01-13 02:32:54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毅

  去年,P2P網貸平臺仍然如火如荼地發展,但在爆髮式增長的背後,倒閉潮一直如影隨形,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一年的問題平臺多達275家,其中不乏與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合作的平臺。今年,P2P監管有望完善,這個曾經被人看做是小微企業福星的領域是否能在今年擺脫“詐騙”的帽子?無人能知,但今年,P2P網貸或將迎來巨大考驗。

  風險集中爆發

  去年問題平臺數量是2013年的3.6倍

  2014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P2P平臺視為投資理財渠道,其完勝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博得了不少投資者的青睞,甚至新上線的P2P平臺産品幾秒鐘都能被銷售一空。

  不過,P2P網貸高速發展的背後,是風險的集中爆發。第三方數據平臺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2014年新上線的網貸平臺超過900家,平均註冊資金約為2784萬元,比2013年的1357萬元增長了1倍;但全年問題平臺達275家,是2013年的3.6倍,其中僅12月份的問題平臺就高達92家,超過2013年全年數量。而2014年所有問題平臺累計導致投資者損失約60億元。

  北京晨報記者統計發現,問題平臺有近一半涉嫌跑路、詐騙,且上線僅僅月余的平臺較多,有的甚至上線數天就出現了跑路現象。

  “跑路和詐騙的平臺往往上線也就一兩個月,圈到錢之後就趕緊跑路;而上線1年多出現問題的,往往本身是想把業務做好的平臺,但最終經營不善。”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

  網貸之家分析認為,受經濟和金融大環境影響,去年年底,借款人逾期、展期現象頻繁,加之一系列平臺倒閉和股市走牛影響,投資人紛紛撤出資金,網貸行業面臨高兌付壓力,許多平臺被曝光出現提現困難。

  不是小平臺的專利

  新浪和搜狐也都中招兒了

  P2P平臺出現問題,似乎並不是小平臺才有的專利。日前,新浪、搜狐兩大知名門戶網站旗下的理財平臺也均“中套”P2P項目。儘管兩大平臺最終都以承諾剛性兌付收場,但P2P項目風險已經暴露無遺。

  此前,與新浪網旗下新浪微財富合作的P2P平台中匯線上,在去年年底出現提現困難,涉及金額高達5000多萬元。新浪微財富不得不自掏腰包“兜底”,而新浪因此項目所獲得的交易手續費也不過區區3300萬元。

  就在此後不久,搜狐旗下P2P平臺搜易貸也被曝出與地産公司佳兆業合作的“首付貸”項目出現問題。由於作為擔保方的佳兆業今年以來屢屢報出負面,且與搜易貸合作的多個房地産項目被政府“鎖定”,風險隨之暴露出來。不過,隨後搜易貸發出公告稱,將會為此項目“兜底”,且目前暫未出現延期還款或壞賬的情況。

  “其實誰都希望打破中國理財市場的剛性兌付,但誰也不想自己成為第一家。”一位P2P平臺CEO對北京晨報記者坦言,銀監會對於P2P平臺監管政策遲遲未出臺,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希望以P2P平臺來教育投資者“買者自負”和打破中國理財市場的剛性兌付,“但對於享有盛名的P2P平臺而言,寧可自掏腰包兜底,也不願失去業界名譽。這也是現在P2P看似火熱,卻鮮有平臺能夠盈利的原因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網貸運營平臺已達1575家,累計成交量高達2528億元,是2013年的2.39倍。而風投、大資金的接踵而至,更讓這一領域顯得生機勃勃。2014年以來,銀行、國資、上市公司、風投資本不斷涌入網貸行業,加速網貸行業佈局,但真正能夠盈利的平臺卻寥寥無幾。

  監管遲遲未露面

  “銀監會已經上交一版草案,但未獲批”

  P2P行業風險頻現,但監管卻遲遲沒有露面。不僅去年探討了一年的P2P監管終未成形,且此前傳聞由央行牽頭的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也無過多消息。監管難産,也給了P2P行業狂舞盛宴的機會。

  據業內專家分析,監管細則一直不出,可能主要糾結于對這一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的監管尺度如何把握,過嚴有可能扼殺創新。

  中國“小額貸款之父”杜曉山表示,P2P相較于其他網際網路金融領域而言,較為複雜且涉及面較廣,所以制定監管細則也比較困難。“之前銀監會其實已經上交國務院一版草案,但未獲批,現在銀監會應該在積極地進行修改。”杜曉山預計,相關監管細則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出臺。

  銀監會總體監管方案未出,但地方監管已經先行。近期,籌備半年之久的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宣佈成立。據悉,北京市網貸行業監管將以産品登記、資訊披露、資金託管三大原則為監管辦法。而此次協會通過的《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章程》再次重申這三項監管辦法,將通過《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自律公約》落地實施。而上海的P2P企業也在積極推動行業自律,成立上海市網路信貸服務業企業聯盟,發佈《網路信貸行業標準》。廣東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成員單位也簽署了《廣東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自律公約》。

  自律已經是P2P平臺的重要選擇。不少P2P或選擇抱團取暖,或選擇與銀行合作,力爭在無監管的真空時期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日前,宜信就與中信銀行簽約合作,並將資金託管至中信銀行。

  此外,有專家分析認為,P2P行業深度洗牌期即將到來,估計三年後,行業最多留下100家左右。而投資者在選擇P2P平臺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要為了高回報就冒險。有專家提示,投資者在理財投資時一定要選擇有較強的股東背景、有規模的平臺,不要只看高收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