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更加明確的金融指引,讓金融機構明確知道“校園貸”産品如何設計、發行,才不致違規。也要允許“校園貸”産品證券化,增加其流動性。
據媒體報道,有數十名廣州高校的學生和家長報料,稱“廣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內公益講座與參加職業培訓班的名義,哄騙學生通過第三方貸款公司無抵押貸款交學費,而有的學生以為所填的資料是進行面試所用。
以培訓的名義哄騙學生貸款,這種“培訓貸”毫無疑問是一種違規“校園貸”。比起一般違規“校園貸”,其套路也更深。
去年開始,各種違規“校園貸”不斷被媒體爆出,各種討論已經很多。但是這些違規的“校園貸”為何屢禁不止,確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問題。除加強監管之外,我認為,徹底改變其商業模式,估計才是治本之策。
目前“校園貸”的商業模式,其供給者主要是資本有限、良莠混雜的民間金融機構,那些正規金融機構很少進入,特別是商業銀行,基本放棄這一領域。而這些提供“校園貸”的民間金融機構,其經營方式普遍是急功近利的。
在這種掙快錢的商業邏輯下,多數“校園貸”機構瘋狂追逐短期利益,個別甚至不惜衝擊法律紅線。“校園貸”市場,豈能不亂?
所以,要想改變這一商業模式,改善“校園貸”産品供給是關鍵。
首先,當然有必要鼓勵現有的、經營比較規範、風險控制較好的“校園貸”民間金融機構發展,將不符合監管要求的金融機構逐漸清除出去。
另外,鼓勵正規大型金融機構,特別是本身就願意接受長期收益理念的商業銀行,進入這一領域,或許也值得考慮。但要看到,以往,大型金融機構並不願意涉足這一領域,因為該領域借貸風險較高,而且“校園貸”政策也不清晰。
這就需要設置更加明確的金融指引,讓它們明確知道“校園貸”産品如何設計、發行,才不致違規。也要允許“校園貸”産品證券化,增加其流動性。
對大學生而言,摒棄雜念,在校園裏安靜讀書是首要任務。但今時不同往日,很多時候,大學裏形形色色的“校園貸”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當今社會活躍的商業文化的影響所致,如今的大學校園少了朗朗書聲,多了儘快獨立創業賺錢的需求。這也是時代大潮所趨,所以很難從價值判斷上去否定這種需求。
當然,在過分熾熱的商業文化面前,對於身負學習重任的學生,主流文化有必要加以適當引導。尤其是有必要加大力度打擊那些打著創業的幌子,忽悠社會經歷較少的大學生上當受騙的“偽創業”。
但是無論如何,金融貸款的需求也確實是真實存在的。所謂堵不如疏,故而不宜直接粗暴地砍掉“校園貸”,否則旺盛的需求轉入“地下”,違規之事可能更多,重要的是徹底改變目前急功近利的“校園貸”商業模式,因勢利導。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