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第三方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人民幣,相比2015年增長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38.6萬億元,而銀行卡取現業務則出現負增長,下降10.46%,可以説,消費者已經踏上了“無現金社會”的門檻。
過去幾年,第三方支付業務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從2011年5月到2015年3月,央行分8批發放了270家支付業務牌照。艾瑞諮詢分析師李哲峰解釋説,雖然數量很多,但是這270張牌照的價值並不相同。
李哲峰表示:“裏面大概分8、9類,最常見的是移動支付和網際網路支付,第三類是pose收單,這三類是最有含金量的牌照。除了這些之外,在270個牌照中大約有30%-40%是預付卡業務。後面還有幾個小的類別,比如電視支付、電話支付、短信支付,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監管加碼 第三方支付一年減少15家
另一方面,由於第三方支付機構爆發重大風險事件,監管層的處罰頻率和力度明顯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央行共開出48張罰單處罰支付機構。《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作報告(2017)》則顯示,因登出、主動申請登出、不予續展和續展合併等因素,270家支付機構在去年減少了15家。
有緊有松 監管方式更靈活
對此,李哲峰分析,央行的監管從細分來看,其實是針對不同的業務類型,祭出不同的監管措施,方法也更加靈活。
李哲峰説:“央行之前的處罰是針對比較混亂的預付卡和pose收單業務,但是針對移動支付和網際網路支付它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還有些放寬,這個放寬可以體現在一個方面,一個是牽頭成立線上支付統一清算平臺,另外還體現在對二維碼支付的態度上。這種支付行為之前央行是禁止的,後來央行先是年前排查了二維碼支付的情況,年後得出了初步的結論,認為這個業務總體上沒有問題,但是要有‘監管紅線’。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就鼓勵了二維碼業務的發展。”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央行已經暫停發放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未來一段時間內重新開放的可能性並不大;另外,行業已經進入優勝劣汰的階段,參與者會進一步縮減。
強者格局初現 微信、支付寶佔八成
目前,在第三方支付市場,支付寶和涵蓋微信業務的財付通已經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幾百家企業只能在不到20%的份額中爭搶。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在行業內,強者格局已經形成,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想發展,只能依靠業務創新。
郭田勇表示:“從佔有率來看,支付寶和財付通佔有壟斷地位,但是市場本身仍然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但是這些擁有牌照的公司如果能從業務産品上進行創新,還是有可能後來居上。關鍵要看這些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怎麼樣。”
(責任編輯:李玥)